董家鴻院士:穿越肝膽禁區 做人民健康的守護者

第一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

編者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醫者,始終把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立足本職、牢記使命,以甘於奉獻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攻堅克難、銳意進取,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傳承大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近日,人民網健康·生活頻道、人民好醫生聯合推出《大醫——中國醫學界院士訪談錄》系列報道。透過鏡頭,講述爲我國醫學事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院士們的真實人生經歷,領略中國醫學界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爲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

紮根肝膽領域三十餘載,首次提出“精準外科”理念,建立包蟲病防控體系……一切都是爲了那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是享譽海內外的肝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牀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爲之奮鬥的人生信條。他用靈活的雙手,爲病患帶去生的希望,詮釋了“大醫精誠”的真正含義。

董家鴻講述從醫之路。

陰差陽錯“落入”醫學院

從醫近四十年的董家鴻,走上學醫道路卻很有“戲劇性”。高考時並沒有填報醫學專業的他,陰差陽錯“落入”了醫學院。而他對醫學真正開始感興趣,已是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

“當時我開始學習《藥理學》等涉及人體機能學的課程,正是這些課程,讓我領略了生命的奧妙和人體的精美,從此激發了探索人體的興趣。”他微笑着回憶。

年輕的董家鴻可能想像不到,從此以後他所走的道路,卻成就了他成爲醫生、教授和科學家的三個人生夢想。

董家鴻正在爲患者看診。

“紮根”青海,與“蟲癌”搏鬥

包蟲病是一種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寧夏、新疆、內蒙古等農牧地區廣爲傳播的感染性疾病。包蟲病由寄生蟲引起,可人獸共患。其中,泡型包蟲病如未及時治療,10年病死率達90%以上,被稱爲“蟲癌”。

對於董家鴻來說,徹底消滅肝包蟲病,是他的畢生奮鬥目標。多年來,他走進牧區,遍訪病患,從起初通過外科途徑解決包蟲病人治療問題到建立起包蟲病防控體系,實施包蟲病清滅計劃等……他與包蟲病進行了無數次“交鋒”,也實現了該病高發地區青海省的海西州、西寧市包蟲病清零。

“我每年都要去青海,都會給包蟲病患者免費做手術,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例了。”董家鴻說,每一個生命的喚醒和成功的手術,是我作爲一個醫者最幸福的事。

他向記者講述,有一位藏族女孩,是包蟲病終末期患者,正常肝臟的80%已被包蟲吃掉,只剩15%左右。這樣的病例,在過去無法治療。

通過體外肝切除的方法,董家鴻成功將女孩的病竈徹底清除,並修復了被侵犯的血管,讓她重獲新生。

“這個女孩子術後恢復非常順利,已經正常上班了。我這幾次到青海,她來見我,完全是個健康的姑娘。”董家鴻說着,露出了笑容,用這種技術爲藏區的民衆服務,我感到非常的開心!

從2014年起,董家鴻每年到青海幾十次,爲當地患者進行義診,那裡已經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在董家鴻的帶動下,國內一大批頂尖肝膽外科專家紛紛投入到了幫扶包蟲病防治的工作當中。

“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恩師黃志強的一句話,讓董家鴻受益終生。

提“精準外科”理念,挽救更多生命

面對患者病情的複雜性,董家鴻提出了“精準外科”的理念,使原來被認爲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簡單來講,精準外科相當於精確打擊,以最小的損傷、最小的周圍組織損失,獲得最大化的病竈清除。”解釋起“精準外科”的內涵,董家鴻侃侃而談。他進一步解釋,“精準肝膽外科”則是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通過準確的決策和精確運用最適宜的治療方法,實現在病竈清除、肝臟保護和損傷控制這三個外科要素之間的平衡,最終實現外科干預的安全、高效和微創,使病人最大化的健康獲益。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是董家鴻一生的追求。“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這是董家鴻的恩師黃志強教授說過的一句話,被他刻印在了心裡。他認爲,這句話其實是在激勵一代又一代肝膽外科醫生,挑戰難題、造福病患。

這一次,董家鴻又將挑戰延伸到肝膽領域的世界難題——嬰幼兒活體肝移植。由於嬰幼兒身體各個器官尚未發育完善,膽管和血管都很纖細,手術幾乎難以實現。

面對弱小生命,董家鴻心疼不已,不斷研究治療策略。“很多小孩有先天性疾病,造成肝功能衰竭,只有移植才能救命。”經過反覆嘗試,董家鴻創造了一臺臺成功的手術案例。“作爲醫生,最開心的就是看到這些兒童患者,生命重新綻放光彩。”董家鴻說。

董家鴻帶領團隊研發的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統。

研發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統“精準抗疫”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董家鴻亦將“精準外科”理念運用其中。他認爲,治療重症患者更需要精準的理念、精準的方法和精準的技術。

比如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的精準判斷。這類患者會出現多器官損害的情況,需要對每一個器官損害程度儘可能地定量化分析,然後精準確定治療對策:是否需要上呼吸機?如何維護全身內環境的穩定……只有準確地應用這些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其次是在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發病機制,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和方法。由於現在還沒有針對這類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目前在重症病人救治上的主要策略,還是對器官功能的支持和綜合治療方法。

面對疫情防控的一些難點問題,董家鴻帶領團隊研發了八個智能化的疫情防控系統,其可以覆蓋個人防護、社區疫情管控、院內精準醫療、隔離者遠程協同醫療及康復者照護等各個方面。

董家鴻認爲,集“良醫、學者、領導力”三位一體的人才是時代所需,人民所求,自己必須爲此盡全力。

打造“良醫、學者、領導力”三位一體專業人才

2016年12月2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立臨牀醫學院,由董家鴻擔任院長。臨牀醫學院成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就形成了包括基礎醫學、臨牀醫學、生醫工程、公共健康在內的完整學科體系。

對於醫學院的發展,董家鴻希望能夠將清華大學臨牀醫學院建設成爲最好的臨牀醫學院。他認爲其中的關鍵,要先做強師資隊伍,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

“要培養集‘良醫、學者、領導力’三位一體的人才,這是時代所需、人民所求,我必須爲此盡全力。”他斬釘截鐵地說。

2017年,當董家鴻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際,他兒時的職業夢想一一實現:他是中國頂級科學家團隊中的一員、他是清華大學的一名教授、他也是著名肝膽外科和肝臟移植專家。

如今,當別人問起董家鴻最喜歡哪重身份時,他總會堅定地說,我最喜歡當醫生。“作爲外科醫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理念和一種新的術式,治癒一大批病人。這是我們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