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科:《長沙賦》
陳敏捷/攝
長沙賦
文/劉紅科
星從軫宿1,域曰長沙。三千載之滄桑,名恆址固;百萬方之疆域,人傑物華。商代青銅2,盡顯先民之智;洪荒石器3,彰揚歲月之遐。秦置長沙之郡,漢封侯國之衙。西漢古屍,歷千年而不腐4;東吳牘簡,超十萬乎仰嗟5。關聖拖刀而遺蹟,定王壘土以思家6。漢代襌衣,輕於一兩而薄如蟬翼7;中華釉彩,源自潭州而遍及天涯8。
觀夫統領三湘,輻連四水。北依雲夢之一湖,南接株潭之兩市。中歐班列,物流達西域之邦;國際機場,航線布全球之勢。高鐵交通公路之樞,滬昆京廣交叉於此。河畔之長沙港口,達海通江;市區之軌道交通,凌空入地。
若夫白沙古井,沙潔水清。黑麋峰嶽,麋逝鳥鳴。秋佇之愛晚亭賞景,夜登之天心閣摘星。嶽麓擎天,山植都邑;湘江舞練,水繞星城。水中翠島浮於雲上,河畔高樓映於江屏。若其天驟變,雨狂傾。驚濤拍岸,山麓潛形。
至若湘水悠悠,麓山鬱郁。紫氣氤氳,清風徐拂。登山寺之殿堂,拜湖湘之大佛。凌雲麓之峰巔,享身心之愉悅。喜其千年書院,薪火相傳;觀之百所學堂,絃歌不絕。
稽其道南正脈,屈賈之鄉。著安邦治國之鴻文,謫湘議政9;開衙署行醫之先例,診疾坐堂10。信本擅書,首開歐體;褚公憂國,題寫大唐11。子美行吟於湘水,藏真狂草於禪房。張栻開壇,旺書香於嶽麓;朱熹授業,弘理學於湖湘。文正傳箴言於後世,左公收失地於新疆。嗣同就義,慷慨國殤。推翻帝制,劍出涼塘12。寅恪之才知絕代,壽昌之詞曲流芳13。毛劉之開天闢地,中華之屹立東方。
斯誠古老潭州,日新變化。市區隨環線而擴張,城軌越株潭而飛架。公園棋佈於城區,大廈筍生於郊野。山水擁城,風光繪畫。餐飲網紅,頻傳佳話。酒吧偕古巷而共榮,地鐵和公交則並駕。湖南衛視,領傳媒綜藝之潮;琴式大橋,居世界最長之跨。水稻雜交之父,予人類以福音;工程機械之都,乃寰球之王者。敢爲人先,心憂天下。此乃長沙之精神也。
註釋:
1.《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爲“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思想,將對應之地命名爲長沙。
2.20世紀30年代以來,長沙市寧鄉炭河裡遺址陸續出土了大批商周青銅器,達300餘件。其中,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學界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3.據考古,在距今15萬年至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
4.長沙馬王堆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1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注射防腐劑時,女屍的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後逐漸擴散,和新鮮屍體相似。這不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蹟,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5.出土於長沙市區的三國時期吳國的簡牘數量達十幾萬枚,約有三百萬字內容,不但超過《三國志·吳書》數倍,而且大大超過《三國志》的總字數。
6.漢景帝於公元前155年,封其子劉發爲定王,封地是長沙國。劉發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思念母親和老家。定王臺遺址和地名至今猶存。
7.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9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49釐米,共用料約2.6平方米。整件素紗襌衣重量僅49克,不足一兩。除去袖口和領口部分,其餘重25克左右。
8.銅官窯遺址位於長沙市望城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銅官窯興起於唐代,它是世界釉下彩瓷的發源地,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9.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於漢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爲長沙王太傅。賈誼雖謫居長沙,卻心繫朝廷,時常向皇帝上疏議政。他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魯迅稱之爲“西漢鴻文”。
10.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在東漢建安年間,他任長沙太守時,在公堂之上爲人診斷疾病。這是後世中醫“坐堂”一詞的由來。
11.唐朝書法家褚遂良是唐高宗時大臣,因反對立武則天爲皇后,被貶爲潭州都督。他在潭州巡視時,見一無名古寺,因憂唐朝興亡,遂題寺名爲“大唐興寺”。
12.黃興,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其故居在長沙縣涼塘。
13.田漢,本名田壽昌,長沙縣人,作家、電影編劇、詩人、詞作家、戲曲作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田壽昌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來源:紅網
作者:劉紅科
編輯:施文
本文爲文化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1/06/08/947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