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餘額5年後重回高峰 券商爭相“砸錢”搶客

(原標題兩融餘額5年後重回高峰 券商爭相“砸錢”搶客)

證券時報記者 王蕊

兩融餘額已回升至2015年7月高位水平,券商兩融業務也在今年迎來了高速發展

截至11月28日,滬深兩市兩融餘額規模已連續34個交易日保持在1.5萬億關口之上。這是時隔五年後,兩融餘額首次回升至2015年7月左右的高位水平。

“今年兩融業務做得挺好的呀,畢竟牛市行情嘛!”某上市券商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最近兩年各家券商都在積極推進再融資,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資金都用在了兩融業務的提前佈局上。疊加下半年轉融券業務發展迅速,融券餘額規模較年初增長約7倍,券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得到了較大改觀。

兩融攀高推升利息收入

11月26日,滬深兩市兩融餘額爲15736.97億元(年內高點爲11月24日的15770.90億元),連續34個交易日保持在1.5萬億關口之上。對比歷史數據,這一數字幾乎與2015年7月牛市末期相當,創下了近五年的新高。

覆盤年內兩融餘額增長曲線,可以發現,其規模在6月至7月的階段性牛市行情中實現暴漲,一舉接近1.4萬億線。在隨後的4個月內,兩融餘額則繼續在A股的震盪市中穩步上揚。

兩融規模的不斷擴張,不僅進一步促進A股的交投活躍,同時也爲券商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營業收入。

華泰證券統計,伴隨市場風險偏好持續上行,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市場兩融規模14723億元,較年初增加44.4%,是上市券商利息淨收入增長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市券商利息淨收入402億元,同比增加25%。

東莞證券分析師許建鋒判斷,隨着市場環境改善,融資融券業務規模有望持續增長,疊加監管層大力推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發展,上市券商利息業務收入有望持續上升。

轉融券緩解券源緊缺

除了兩融餘額總規模不斷增加,A股市場長期以來“只有融資、缺乏融券”的窘境也正在逐漸得到緩解。

11月26日,在滬深兩市15736.97億元的兩融餘額中,融資餘額爲14573.62億元,佔比92.61%;融券餘額爲1163.35億元,佔比7.39%。雖然看起來仍舊相差懸殊,但要知道在今年年初,10261.66億元兩融餘額中,融資餘額佔比高達98.64%,而融券餘額僅佔1.36%。

從融券餘額的變化曲線來看,6月是其加速增長的起點。Wind數據顯示,整個下半年,全市場融券餘額從341.16億元,大幅增長至11月26日的1163.35億元,近半年時間裡累計增幅達到了241%。

這一數字上的巨大變化,與今年轉融通業務的高速發展密切相關。

繼11月初QFII轉融通出借實施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11月18日宣佈,正式開展轉融通業務,出借其持倉的部分滬深300個股,並選擇了國泰君安申萬宏源國信證券、興業證券作爲代理

證券時報記者從券商人士處瞭解到,在此之前,融券的出借主體一般以公募爲主,私募較少;而上市公司法人和高淨值個人等潛在客戶考慮到融資利率較低、可能做空其重倉股票等因素,一般不願意參與出借。因此,如今社保、QFII等機構投資者的入局,進一步豐富了出借主體,表明A股多空機制正在逐漸完善。

與此同時,券商今年也持續發力轉融通業務,尤其是頭部券商。例如6月30日,華泰證券發佈全市場首個開放式的線上證券借貸交易平臺融券通,旨在解決融券業務中普遍存在的券源信息不對稱、撮合效率待提升等問題。

彼時華泰證券首席執行官周易表示,華泰證券會開放龐大業務基礎形成的券源和需求,以及AI、大數據等科技能力,在監管部門指導下,推動國內融券市場做大做強,讓市場主體充分博弈,讓市場化機制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發揮作用

持續加大兩融業務投入

除了融券業務取得了逆襲式增長,券商近兩年在兩融方面持續加大的投入,也在助推融資業務持續擴張。

最近兩年,上市券商各顯神通,紛紛通過定增、配股、可轉債等多種手段增資補血,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兩融業務。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了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券商的再融資計劃,其中募資計劃投向資本中介業務(以兩融業務爲主)的比例基本在25%~5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17日,國元證券還發布公告稱,爲提高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公司擬變更部分募集資金用途,將原4億元(佔募集資金淨額的比例爲7.41%)“對子公司增資”的用途變更爲“融資融券業務”。

對此,國元證券解釋稱,由於該公司已在9月使用自有資金向全資子公司國元創新追加投資4億元,初步解決其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故結合近期資本市場、具體經營和子公司資金需求,計劃對部分配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用途進行變更。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國元證券母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規模140.84億元,較年初增長25.74%。國元證券稱,將利用部分配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進一步拓展融資融券業務,滿足融資融券業務的資金需求,降低業務成本,優化收入結構,增強公司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