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脫鉤?學者:臺灣經濟安全不能忽視兩岸產業深連結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脫鉤成爲貿易主要議題之一。(美聯社)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脫鉤成爲貿易主要議題之一。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儘管臺灣對中出口逐漸下降,不過整體貿易順差幾乎等於中國順差,且中國仍然是最大出口市場,加上臺灣早期投資中國,與中國產業連結很深,這部分如要進行經濟安全考量,無法忽略前述事實,應要跟中國一起找好的方案。

中經院16日主辦「因應國際供應鏈重組」國際研討會,會中邀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與德國與國內學者與會,共同討論當前全球供應鏈狀況。

劉大年表示,美國對中國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結構有顯著影響。對臺企而言,主要有留在大陸、回臺、轉移至東協與向市場靠近等四選項。

近幾年,臺灣與大陸在經貿上的關係確實逐漸降低,劉大年引述數據稱,臺灣對中國投資劇烈下滑,2023僅佔投資總額11%,2011年該數據曾高達85%。而在生產基地多樣化趨勢下,臺灣對東協投資比重甚至超越大陸是十分驚人的發展。

劉大年指出,美國沒有真正下降對中國依賴度,而是中國通過第三國出口美國,美國從直接依賴變成間接依賴,是一種「假脫鉤」。未來要整合在東協、印度與墨西哥供應鏈,才能真正降低依賴。

就臺灣內部產業來看,劉大年稱,臺灣貿易結構有變動,且貿易不斷增加,但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是,雖然資通產業(ICT)表現好,但傳產出口表現不理想,因爲它們全球供應鏈滲透率不高,政府必須活化產業並增加出口實力,應是政策優先事項。

從全球範圍觀察,韓國產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啓煥從價值鏈分析,短期全球價值鏈重組朝向「選擇性脫鉤」,在戰略重要技術脫鉤,在理念相近國家間,呈現「俱樂部式」秩序;中長期則面臨兩個趨勢擴大脫鉤範圍,一方面保護主義目標擴大,特別中間財擴展到最終產品,從半導體到半導體智慧裝置,從電池擴展到電動車整車,未來可能導入產品護照、產銷履歷,控制產品原產地等。

另一方面,金啓煥認爲,在強化全球價值鏈「安全優先」原則下,未來連網裝置成爲重中之重。比如美國推動網路安全認證計劃,歐洲準備引入產品護照等。

金啓煥稱,從長遠角度看,價值鏈逐步揚棄效率優先,迴歸安全優先,他提醒要更關心地緣政治對抗背後,國家跟企業創新競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