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 《初學者的冥想書》5,冥想四:觀念頭

冥想和正念是不是一樣的,經常會有讀者問我這個問題。其實核心取決於你理解的冥想和正念是什麼?二者的關係如何。

冥想,英文meditation(又被稱爲禪修),英文的詞根是medi(拉丁前綴,醫,醫學),所以冥想本身就是蘊含對人所經歷的苦痛、煩惱醫治的含義,而如果你所認爲的冥想特指對苦的止息,那麼或許會蘊含正念(mindfulness)。

而如果理解的冥想只是古老的瑜伽術,或者僅僅是通過音樂、頌鉢、瑜伽體式讓自己身心放鬆,那麼或許二者會有不同。‍‍‍‍‍‍‍‍

本質來說,如果你所瞭解的方法或修習的內容,是引導你通向智慧和解脫自在的生命探索,培育友善、慈悲、喜樂的心,那麼就是一致的。如果只是爲了追求平靜、喜悅、放鬆,而忽略內在世界的探索和發現,或許需要重新審視。

《初學者的冥想書》作者是內觀禪修大師傑克·康菲爾德,西方最受歡迎的內觀禪修大師,哲學博士、作家、心理學博士。擅長於將禪修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結合,他告訴我們如何以簡單明瞭、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呼吸、走路、吃飯開始,逐步將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試着掌握這些冥想的基礎技巧,你將在這樣的過程裡逐漸發現——自身所蘊涵的改變生命的力量。

(僅爲分享,建議購買原版書籍)

目錄

第 1章 古老的冥想藝術

第 2章 爲何冥想

第 3章 冥想,從實踐中獲益

第 4章 冥想一:觀呼吸

第 5章 冥想二:觀全身感受

第 6章 冥想三:觀情緒

第 7章 冥想四:觀念頭

第 8章 冥想五:寬恕

第 9章 冥想六:慈心觀

第 10章 冥想七:食禪

第 11章 冥想八:行禪

第 12章 冥想與社會責任

第 13章 冥想的日常練習

(週一、五連載)

第7章冥想四:觀念頭

在靜坐逐漸深入時,人們常說:“我太容易在念頭中迷失,我該怎麼做。”之前我們已然獲悉,欲求、不安、疑慮、恐懼、厭惡等諸種情緒皆會升起、皆會消散,而我們可以向其鞠躬,將之視作冥想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同樣可以用來處理大腦的活動——我稱之爲“思想工廠”,它不斷地講故事,不斷地製造出計劃、記憶與幻想。冥想的任務很簡單,即覺察思想工廠是否陷入了計劃、回憶或其他工作中。不妨用一到兩個詞來標記它們,如“計劃、計劃、計劃”,通常這樣一來,它們都會逐漸消融。之後,你就可以回到下一次的呼吸上。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了過去。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某天,聖愚納斯魯丁去銀行取錢,被人問起:“你能否認出自己?”他從口袋裡掏出一面鏡子,瞅了瞅,答曰:“嗯,那無疑就是我。”而這正是靜坐時你的大腦所做的事。它孜孜不倦地重敘過去、勾勒未來。一段時間後,它們會勾出你的厭倦,關鍵是不要輕易地評斷這些故事,不妨試着去看清——它們並不是真實的,我們出於某些原因不斷編織着故事,而它們與當下這一刻沒有任何聯繫。所以,像接納“記憶”或“計劃”一樣去接納它們吧,然後再次回到呼吸上。

就根本而言,走神的頻率和念頭的持續時間無關緊要,它們都是不可控的。而真正重要的是你醒來並意識到“噢,我一直在思考”的那一刻,此前昏沉了5秒鐘也好,5分鐘也罷,這一瞬間能讓一切截然不同。因爲它賦予了你選擇的機會——是繼續迷失在念頭中,還是選擇回到當下。不斷地選擇後者是一種鍛鍊,指向覺醒,指向帶着覺察活在當下。

那些不斷重複的故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些故事反覆侵襲,堪稱冥想十大高頻曲調。你坐在那裡,然後唱片緩緩轉動,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述同一個故事。若持續遭遇某個念頭的騷擾,不妨爲之取名,如“計劃”、“回憶”——它不斷地出現,往往是作爲一種信號,提醒你有必要留意並接納某些東西。或許是一份失落,或許是一份愛,或許是一份創造力,它們在呼喚你的關心、你的接納、你的認同和肯定。

所謂“創造性的襲擊”也可能降臨,那意味着在你靜下來時,某些深沉之思或酣眠之物會逐漸甦醒,浮出水面。你也可以花些時間與這些洞見共處,但它們太容易佔據大腦,這樣做並不值得鼓勵。最好放空大腦,讓一切事物離開,包括那些充滿力量的洞見。在靜坐結束後,你有大把的時間與它們廝磨。在冥想中洞見的出現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請記住,你的冥想具有目的性,過分聚焦於洞見並非上選,不妨這樣告訴自己——先繼續靜坐吧,靜坐結束後再去思考。

所謂念頭,就是你與事物之間的聯繫。癢、雨滴聲、膝蓋的疼痛,如此種種皆是直接感受。它就是一次瘙癢、一記聲音、一種疼痛。然而,一旦疼痛出現,你就會開始思索:“它到底要持續多久?”一旦聽見雨滴聲,你就開始犯愁:“明天會下雨不?”或許一旦瘙癢感出現,你就開始琢磨:“這裡沒有蚊子,我爲什麼會覺得癢?”最先出現的永遠是直接的感受,之後纔是念頭。

若你試圖辨認自己的念頭,或許會發現它們並不會立刻進入意識層面,而是變得安靜。但你若耐心等候,或許突然之間就有一個念頭說:“太安靜了吧?”那些念頭從後面偷偷溜走,假裝自己並非一個真正的念頭,於是你認爲“並沒有多少思緒在那裡,不是麼”。這裡存在一個問題——我們太容易認同自己的念頭,而靜坐往往是我們第一次真正來聆聽內在的涓涓溪流。

不久之後,你開始瞭解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些人是圖像式思維,寡言少語;有些人是文字式思維,幾乎見不到圖像;也有些人兩者兼備,功能各異,或同步發生,或滿是記憶與幻想的畫面,或憑仗語言思維規劃未來。

你將發現,能被覺察到的不止是呼吸、生理感受與聲音,還包括內在溪流的影像、畫面與語言——儘管它們多半不曾經過仔細審視。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你怎樣才能與之相連——這是冥想能獲得的一則重要洞見。第一步是意識到自己有多少時間迷失在思緒中。而在這裡,存在兩種可能的反應,其一,嚴陣以待,相信自己的一切思緒與心情,而這樣通常只會帶來困難與麻煩;其二,從空性、智慧或理解的角度去聆聽內心的聲音,而非頭腦,再作出迴應,無須被它們牽着鼻子走。

第四階段依然強調舒服、挺直的坐姿,在我們開始後,第一步還是回到呼吸上,將其當作冥想的核心。去聽,去感受它的起承轉合——是長是短,是深是淺?若此時有強烈的身體感受、聲音或是情緒,且先放下呼吸,將呼吸時的覺察帶入其中,一一爲它們命名。

除此之外,還要添上念頭這一項。故此,若專注於呼吸時起心動念,甚至強烈到困住你,則不管是圖像、言語,還是回憶、計劃,皆替它命名,“思想”、“計劃”、“回憶”均可。

若是個緊繃或強烈的念頭,不妨標記一下,“思考、思考”;若它繼續,就繼續溫柔地做標記,“回憶、回憶”或“計劃、計劃”,直至它消失。然後回到呼吸上,懷着溫和、細緻的注意力覺察當下,不要試圖改變它。

人們有時會爲此困惑,替所有感覺與念頭命名似乎並不容易——“這究竟是計劃還是回憶?”“這是憂傷還是悲痛?”若它看起來很複雜,最好保證名字的簡單性。要麼放掉它們,要麼以“感覺、感覺、感覺”“思考、思考、思考”來標記它們。一般而言,命名有助於我們覺察到底發生了什麼。若它能作出貢獻,不妨好好利用;若它不能,就放棄它,好好覺察當下一刻所發生的事。

此時,我們的覺察範疇從呼吸、姿勢開始擴展,囊括了能量與生理感受,也包含聲音、念頭、圖像、頭腦所創造的故事。由此,我們憑藉冥想向一切生命之歌、所有能量之舞敞開。以呼吸爲核心,令自己安靜、平和,而後懷着善意與接納,以這份覺察去迎接所出現的一切。如此一來,無論發生何事,皆能成爲冥想的一部分。

①聖愚納斯魯丁(Nasruddin),阿伯拉傳說中最有智慧的人,阿凡提的原型。但對其真實生平並無定論存在,其故事是否真實事蹟,難以考證。—譯者注

連載合集

感謝您願意花時間來進行正念閱讀

祝您平安,幸福,喜悅,自在!

也歡迎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夥伴

更多正念實踐和練習

歡迎加入每天清晨正念練習羣組

擁有更多覺察、發現和調整的 能力

(請註明申請加入正念練習羣)

內容引用: 傑克·康菲爾德/文, 唐唐/譯 ,編輯小樂

聲明:圖片只爲分享,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