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虧3個季度後,公募終於賺錢了!

隨着公募基金一季報的收官,產品的規模、盈利及資產配置情況也都一一明晰。在連虧三個季度之後,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由虧轉盈,基金利潤合計爲223.35億元。其中,固收類產品仍是賺錢主力軍,而權益類基金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但仍虧損上千億元。

規模方面,受益於行情回暖,公募基金的總規模增至29.21萬億元,同比增長9.4%。而在一季度的震盪中,基金公司的非貨規模漲跌互現,部分基金公司甚至出現千億元的增長。記者發現,ETF和債券類產品成爲規模穩健增長的兩大有力抓手。

一季度賺超220億元

今年以來,A股市場先抑後揚,呈現“V”形走勢,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上證指數自2月6日市場反彈以來累計上漲12.98%。隨着行情回暖、基金淨值“回血”,基金利潤也隨之好轉。

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產品利潤合計爲223.35億元,這是連虧三個季度之後的首次轉盈。

據第一財經統計,按基金一級分類,在一季度貢獻了絕大多數利潤的依舊是固收類產品,如債券型基金單季度利潤合計爲916.6億元;貨幣市場型基金以631.75億元緊隨其後。這兩類基金也是去年的盈利支柱,全年基金利潤分別爲2429億元、2310億元。

而去年損失嚴重的權益類產品,今年一季度仍延續頹勢,但虧錢效應有所收窄。在連續三個季度虧損均超過千萬元后,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產品再度虧損870.68億元、497.78億元,合計1368.47億元。

除此之外,FOF基金和國際(QDII)基金也出現小幅虧損,單季度基金利潤分別爲-12.1億元、-2.03億元;REITs、另類投資基金則以一定的盈利成績“交卷”,分別爲5.2億元、52.4億元。

在數以萬計(11560只)的基金產品中(不同份額合併計算,只計算初始基金下同),一季度基金利潤爲正的基金產品有6877只,佔比近六成;在全年利潤超過10億元的19只基金產品中,指數型基金佔據絕對優勢,如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單季度盈利均超50億元。

若從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等細分維度來看,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仍是“重災區”,在一季度再度虧損1138.3億元,加上此前虧損的7745.06億元,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近四個季度虧損額度已經超過8880億元。

在已有數據的434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中,一季度爲盈利狀態的基金產品有1515只,佔比34.86%。其中,盈利超過10億元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只有2只,分別是易方達消費行業和銀華富裕主題。

相比而言,虧錢的那一頭則更爲“驚人”,近三分之二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今年還未能給基民“掙錢”。其中,虧損超過10億元的有12只,如中歐醫療健康、諾安成長單季度基金利潤分別虧損68.65億元、21.9億元。

從公司角度而言,在199家基金管理人中,超過六成在一季度爲持有人實現正收益。不過與去年同期有5家爲持有人賺錢超過100億元相比,今年最高者南方基金旗下產品的基金利潤合計爲96.26億元,而去年同期的“上限”爲易方達基金的289.84億元。

華泰柏瑞基金、易方達基金、華安基金的基金利潤均超過50億元,分別爲94.69億元、84.53億元、52.62億元。數據顯示,前十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利潤合計爲551.04億元,不及去年同期1231.8億元的一半。

兩大規模增長利器

在經歷了一波市場反彈後,公募基金行業規模也有所提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場基金規模達到29.21萬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有6家“萬億俱樂部”成員,分別是易方達基金(1.86萬億元)、華夏基金(1.51萬億元)、廣發基金(1.32萬億元)、南方基金(1.18萬億元)、天弘基金(1.17萬億元)、博時基金(1.05萬億元)。

剔除貨幣基金後,易方達基金是唯一一家規模上萬億元的基金公司,非貨基管理規模爲1.14萬億元;華夏基金和廣發基金以9752億元、6909億元分列二、三位。至此,非貨基管理規模超5000億的基金公司有8家。

從排名位次來看,與2023年底相比,頭部大廠競爭激烈,呈現“你追我趕”的態勢。前三雖然排名不變,但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頗下功夫,單季度非貨規模分別增長1215.64億元、1012.82億元;廣發基金則增長195.76億元。

而排在第四位的嘉實基金單季度增加688.93億元,不僅排名上升2位,也與第三名的差距縮小至570餘億元。此外,博時基金和南方基金的非貨排名也有所上升,規模也分別增長213.73億元、490.62億元。此外,華泰柏瑞基金的非貨同樣增長了659.38億元,排名上升6位至第11名。而招商基金、華安基金則因規模出現縮水,排名位次有所下滑。

第一財經整理數據發現,ETF和債券型基金是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兩大有力抓手。一方面,上述規模得到大量增長的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基金公司,ETF規模在一季度均實現了超過490億元規模的增長。

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基金規模增長超過300億元的6只產品,均是ETF產品。其中,易方達滬深300ETF增長最多,單季度規模增加872.59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則增加641.49億元至1952.36億元,成爲最大的權益類ETF產品。此外,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均增加了600億元以上。

華南一位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對主動產品的佈局已經大幅壓降,相對剋制,這是順應銷售一線的新變化。而ETF的異軍突起,既是市場風格與產品特性的共振,也有投資者情緒的表達。

在他看來,作爲行業的重點增量業務和麪向未來的戰略業務板塊,ETF領域的競爭熱度仍在持續,特別是在頭部ETF玩家之間,競爭甚至是白熱化的。

華南一位指數投資部人士則對記者表示,ETF的推出時間較早,就大概率能爲佔領市場提供先機,即使後續有同質產品推出,先發產品已形成對資金的虹吸效應。此外ETF的運作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不少固定費用,大公司也相對會有更多的優勢。

據記者向多位業內人士處瞭解到,ETF產品能夠快速增長規模,但競爭激烈且競爭手段有限,份額的增長具有頭部效應和強者恆強的特點。因此,部分基金公司選擇“避其鋒芒”,轉而發力債券類產品。

另一方面,有12家基金公司的債券型基金規模單季度增長達到100億元以上。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永贏基金、博時基金、廣發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的債基規模增超200億元。如廣發雙債添利、易方達穩悅120天滾動持有短債、工銀中債1~3年國開行等產品的規模均超百億元。

“ETF產品確實是最容易增長規模的,但與頭部相比競爭力不夠,我們集中資源去做債券類產品,也會找到優質的機構客戶,實現規模的增長。”一位來自中型基金公司的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值班編輯: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