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躍”·村影丨新華村的前世今生
古村悠悠逾百年
文脈涌動煥生機
作爲有着20多個傳統村落的聚集地,近年來,禮樂街道以“百千萬工程”爲抓手,推動文化振興,探索古村落、古牌坊、古祠堂的活化利用,重塑古村價值,煥發活力生機。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
被列入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的
新華村
瞭解當地發展的前世今生
一起看看
“百千萬工程”給它帶來了哪些變化
微波粼粼的小河、整潔漂亮的村莊、青翠葳蕤的綠樹……正值秋風颯爽,記者走進禮樂街道新華村,巷道乾淨古樸,坐在門前乘涼閒談的村民,總會熱情地跟你打招呼,友好、互助、和諧、文明、法治的鄉風民風讓人暖心,一幅河暢、水清、村淨、景美的生態畫卷呈現眼前。
禮樂的起源地
從新華村說起
從衛星雲圖俯瞰禮樂,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周大河環繞,其間小河縱橫交錯,地勢較爲平坦。禮樂是沖積平原,成陸史較爲悠久,發育成熟的規模型村落也是星羅棋佈,新華村是其中較大的一座。
新華村地處禮樂街道辦事處以北,毗鄰鬧市。
說起禮樂起源史,出生於1948年的新華村村民區杞旺清楚地記得父輩教過他的歌謠,“禮樂成村,先有新墩,再有丘鎮”,相傳,新華村新墩裡是禮樂的起源地。
“禮樂是從海里長出來的。”區杞旺生動地描述着,“約莫在八百年前,禮樂還是一片大海。隨着西水東來,上游泥沙淤積隆起形成一塊高的土丘、土墩,漸擴大成沙洲,滄海變桑田,後來有漁民發現了這塊‘新大陸’”
據記載,南宋景炎年間,有江門漁民王悅勝攜家人來到新墩裡定居,養鴨捕魚,因此這裡又命名“鴨屎墩”。後來,“王”姓氏的人陸續從江門水南移居,整個古村落都是“王“姓,並以“鴨屎墩”的“墩”字命名爲新墩裡。此後,有遷來的鄉民在新墩裡附近及丘鎮、福祿裡、芳興裡、大派洲定居,開始是漁農結合,後棄漁就耕,逐漸形成上、中、南三堡及大派洲幾個居民點。清康熙年間,取孔子以禮樂教民之義,將三堡改名“禮樂”。
區杞旺還提到,新華村地名的由來,也與新墩裡有關。以前的新華村有三個裡,分別是新墩裡、華寧裡、新寧裡;後來從新墩裡,取“新”字;華寧裡,取“華”字,組成了“新華村”。
新華村不僅是禮樂起源地,還藏着禮樂唯一一座山,還有一棵300多年的蒼翠古榕樹。這座高約3米的山就坐落在禮樂鄉牌坊的東側,與“鴨屎墩”僅僅一河之隔,1958年時任公社黨委書記陳杰徵命名爲“唯一山”。
如何保護好寶貴的歷史資源,更好地留存和展現鄉村文化?
新華村選擇了活化利用,對新墩裡周邊環境升級改造,將歷史舊貌描繪在牆上,打造新墩記憶,讓人們瞭解新華村的演變歷史文化。同時,在“唯一山”周邊新建朱紫亭、公園棧道、鋪設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爲村民提供休閒、休憩、娛樂的活動場所。
舊屋變史館
古村煥新顏
沿着村道一路向前,民居大多爲樓房,間或也能看到一些古樸的老屋和院落。區柏旺清晰記得每一個地點的變化,彷彿一部老電影,一個個熟悉的片段在老人腦海中掠過。
“這裡曾經有一間很大的龍母廟,很氣派熱鬧,後來拆了,建成了現在的新聯小學。”看着眼前的學校,區杞旺頗爲自豪地說。“這些年,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大,環境越來越好。”
在村內還看到一條蜿蜒的小河,兩岸草木茂盛,正是深秋時節,滿眼秋色迷人。區杞旺說:“以前這條道有十米寬,此前村民向外違建,隨意排放污水,弄得這裡越來越窄,臭烘烘,後來村幹部花大力氣整治,纔有今天這麼漂亮的環境。”
“近年來,我們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依法拆除危房26間、亂搭亂建30處、建成村民健身廣場6處、打造‘四小園’12個,因地制宜打造網格綠美微單元,真正把公共空間騰出來、用起來、美起來。”新華村黨總支書記李壯倫介紹。
行走在新華村,一步一景,處處有驚喜。
在有機更新的過程中,新華村還挖掘村內歷史,村中僑胞主動騰出房屋,興建了一座僑胞之家,希望通過以僑引僑,帶動更多鄉親回鄉投資興業。
在村裡走訪,記者還挖掘到另一段鮮爲人知的往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一批知青上山下鄉,來到新華村鍛鍊,他們積極地加入到了農村建設,爲這裡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現在,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了皓首蒼顏的耄耋老人,爲了紀念他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新華村挖掘知青故事,對老建築修舊如舊,打造了知青故事紀念館,提升鄉村的文化品位。
舊時村中屋,如今村中寶。如今,“新墩印記”“知青故事紀念館”“僑鄉驛站”等文化陣地,串聯起了新華村的鄉村旅遊景點,探索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百千萬工程”東風來
村民生活過成詩
今年,“深中通道”的通車不僅大大縮短了深圳與中山之間的通行時間,也爲新華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一批批遊客來到位於新華村的禮東美食街。
乘着“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新華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餐飲業,打造了“廣東省粵菜美食街”——禮東美食街,匯聚了住家喜宴、和苑農莊、財記農莊、柴火農莊等50多家特色田園餐飲,吸引着衆多遊客慕名而至。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這裡便美食飄香、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而在新華村黨羣服務中心不遠處,幾棟村民公寓樓格外醒目。該樓棟不僅解決了60戶村民的住房困難問題,底下的臨街商鋪還可以整合爲農村小型商業體向商戶出租,地租由原來的13萬元增長2倍到28萬元,是新華村實施村組聯營、“抱團”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力佐證。
新華村村民公寓樓。謝傑華攝
隨着“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居民公寓樓、集體服務樓建起來了,留用地標準廠房項目逐步完成,基礎設施和路網規劃不斷完善……在過去的十年間,新華村集體經濟從150萬元提高到700萬元,預計今年將達800萬元。
“目前,我們打造的留用地‘新華城’項目計劃在今年內完工,招租後將爲集體增收70萬收入。接下來,還計劃升級改造低效殘破的舊廠房,以合作開發、集體出租等方式盤活閒置土地,開發新華村公寓二期項目和應急產業配套項目,爭取4年內推動村集體收入邁進1000萬元。”新華村黨總支副書記何歡強介紹。
如今,新華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村民生活也過成詩。“平時在村裡跟老朋友下象棋、打打牌,兒子賺到錢,經常給錢我去旅遊。”說起現在的生活,區杞旺言語中充滿着幸福。
來源:江門日報(記者/陳嬋 通訊員/樑穎儀 楊漫)
關注【江海高新發布】
讀懂高新 關注江海
新聞資訊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