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多輪驅動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原標題:【理響中國】多輪驅動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綠色轉型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傳統的發展模式往往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導致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強調:“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綠色轉型不僅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更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已成爲我國當下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對謀劃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政策引領是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處於關鍵期,政策引領成爲確保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2024年4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核心目標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實現節能減排和低碳可持續發展。加強政府統籌佈局,可以在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進程中,根據發展實際制定各階段目標,把握節奏、循序漸進、多措並舉,提升美麗中國建設實效。一是圍繞“雙碳”目標制定系列準則,推動相關體系認證與國際對接,以綠色材料、技術、產品研發爲核心,以打通國內外、各領域發展建設平臺爲關鍵,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着力點,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系,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循環有序發展。二是深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標準、市場和監管體系。例如,通過設定嚴格的環保標準,引導企業生產更加環保、高效的產品;通過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政策,鼓勵企業自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支持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在推動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綠色低碳行業。三是通過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系統整合各地區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鼓勵地方政府在“全國一盤棋”中進行差異化探索,實現優勢互補、點面結合、協同發展。

第二,市場驅動是綠色轉型的內在動力。市場作爲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在綠色轉型中同樣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競爭機制能夠激勵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價格機制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引導消費者選擇綠色產品和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市場驅動作爲內在動力激發了綠色轉型的活力。首先,市場需求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促使企業充分考慮生態產品潛在市場的各類因素,合理定位產品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採用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提供更多的綠色產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市場驅動不僅使企業採用更加環保的材料和技術,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更推動企業供應鏈綠色化發展,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綠色轉型。其次,市場有效配置推動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和擴大。通過建立健全綠色市場體系,如推行綠色採購、綠色認證、綠色標準等,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以建築行業爲例,國家通過制定綠色建築標準,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環保性能提出科學要求,鼓勵建築企業採用節能、環保的建築材料和設計理念,不僅能提高建築行業的環保水平,也爲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綠色建築選擇。最後,資本市場推動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綠色金融體系能夠爲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降低其融資難度和成本。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等市場,也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了更多資金支持和發展空間。

第三,科技創新是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成爲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科技創新爲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注入全新動力。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普及應用,使傳統產業的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大幅降低,特別是對於鋼鐵、石化等高耗能行業,我國已逐步形成涵蓋節能、節水、環保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大力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和設備,不僅能提升傳統產業的資源利用效率,還能實現生產過程中的減污降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在培育新興產業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科技創新引領新的技術趨勢和市場需求,科學技術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產業邊界,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特別是在清潔能源領域,隨着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能源行業迎來革命性變革。生物經濟與生態環保、農業、醫藥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也爲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例如,利用農業生物技術,培育抗病抗蟲的農作物新品種,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等。此外,爲了推動這些新興產業發展,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至關重要。此外,還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瞭解業務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爲我國加快綠色低碳領域自主創新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第四,國際交流是綠色轉型的外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推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獨善其身。這不僅需要提高社會公衆對綠色產業、服務、產品的認知度和支持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良好氛圍,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一是及時瞭解全球綠色產業發展趨勢和國際市場需求,調整優化我國綠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策略,提高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等體系,推動國內綠色產品和服務市場規範化發展,提升我國在國際綠色產品標準領域的影響力。二是通過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務實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對全球綠色產業發展趨勢作出積極迴應,共同應對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這一舉措的持續推進,將爲打造一個更加公平、便利的國際貿易環境,併爲推動中國綠色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三是通過與各國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積極探索“走出去”的有效路徑,分享中國在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經驗,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創人類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同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借鑑國際綠色發展經驗,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已成爲時代潮流,而政策引領、市場驅動、科技創新、國際交流是推動這一轉型的重要力量。這種多輪驅動不僅深刻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也是推動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生態文明話語權的國際比較與中國戰略提升研究”(21BKS097)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