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李書福“殺”入彼此“腹地”

雷達財經出品 文|張凱旌 編|深海

雷軍殺入造車賽道後,李書福選擇殺入小米腹地。

9月28日,由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紀時代”)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佈進軍手機領域。

當下的手機市場可謂是一片紅海,在華爲因芯片斷供問題折戟高端市場後,小米、OPPO、vivo扛起了國產手機的大旗,而在全球的舞臺上,蘋果依舊殺得風生水起。但這幾家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傳出了有關造車的消息,雷軍更是高調地將造車視爲人生最後一次創業,原因都離不開手機市場的飽和。

此時,吉利汽車想要在手機領域異軍突起,意欲何爲?根據創始人李書福的說法,“未來手機可以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爲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

雷軍和李書福,誰更能成功?

雷軍造車,李書福造手機

雷軍和李書福,本身處不同的行業,現在卻成爲直接競爭對手。

今年3月底,雷軍宣佈賭上所有進行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爲小米電動汽車而戰。目前,小米汽車已經落戶北京,而小米則通過頻繁出手投資造車產業相關公司爲市場留足了想象空間。

毋庸置疑的是,新能源汽車是當下盛行的風口,但雷軍傾其所有,拉上幾乎全部小米業務骨幹投入造車的背後,也有公司對打造業務終端智能閉環的考慮。

2019年年初,雷軍就曾在年會上宣佈啓動“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並將在未來5年內持續在AloT領域投入累計超過100億元。

AloT,指人工智能技術(AI)與物聯網(loT)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融合。具體到實際場景中,小米自身的生態系統就是一個例子,作爲一個小米用戶,可以藉助手機對音箱、電視、電飯煲等等產品進行遙控,這也是萬物互聯的雛形。

與智能家居相比,智能網聯汽車的終端形態與手機更爲接近,如果能讓車與手機、電視等實現深度結合,用戶體驗將得到質的提升。

而吉利,也看到了智能手機和汽車互聯的前景。

早在2017年,李書福就成立了億咖通公司,專注於開發智能座艙。次年發佈會上,億咖通提出了智能汽車構想:基於全球在線雲服務,讓手機、車機時時在線,通過同一個賬戶,讓車輛與手機互相識別,數據共享、千人千面。彼時,吉利試圖讓手機作爲算力支持,投屏給汽車,降低消費者的智能汽車門檻。

在此次星紀時代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的現場,李書福亦表示,“手機是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及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儘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

而吉利對智能生態閉環的願景,還不僅僅包括手機。9月27日,吉利打造的全國首個商業化衛星工廠首星下線,標誌着吉利商業衛星步入批量化生產階段。而在更早之前,吉利還曾收購美國的一家飛行汽車公司,並於今年4月在上海車展推出了Volo2X純電動飛行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觀點認爲,李書福的種種佈局是在向馬斯克看齊。畢竟吉利是繼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進軍航天領域的汽車企業,而2021年初,馬斯克曾在特斯拉官網發佈了宣傳特斯拉概念手機“Model π”的視頻。

根據視頻介紹,“Model π”可以用太陽能充電、挖礦,還能連接SpaceX的衛星項目,且手機與特斯拉綁定後,可以遠程駕駛汽車,並控制特斯拉上的火焰噴射器。

“吉利的手機,通話、視頻、攝像只是一個附屬品,主要目的是保車。”有業內人士指出。

手機好造難賣

儘管二人相向而行,但外界更好看雷軍造車前景,而對李書福造手機前景表示憂慮。

據瞭解,吉利造手機的項目總部將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是高端智能手機。公司還透露,將整合全球技術和資源,服務全球市場。另據《長江日報》報道,此次手機的生產和製造將採取代工的形式進行。

而這也符合業內ODM(原始設計製造商)廠商人士的判斷,“吉利沒有做手機的經驗,要從頭開始搭建研發體系和產業鏈太難。大概率會找ODM廠商代工,這是最省力、成本也最低的辦法。”

有報道稱,知情人士獲悉,吉利將於1-2年內推出首款手機產品,且不排除就手機業務與富士康進行合作的可能性。

不過代工也會遇到一定瓶頸,目前國內ODM廠商大部分訂單都來自中低端手機,只有少數廠商會代工高端機,且都主攻海外市場。

整體上來講,造手機的環節相對容易實現。因爲國內手機的硬件供應鏈體系較爲成熟、完備,一部手機所需的所有零部件幾乎都可以在中國找到生產廠商。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直言,手機產業方面,除了芯片領域,國內外差距並不大。加上吉利在多個高科技領域已經有所佈局,技術上具有比較強大的研發基礎。

相對更難的環節,是手機的銷售和推廣。在這條跨界造手機的路上,已經有許多前輩黯然離場,即使留在場上,也始終沒能掀起水花。

2010年前後,隨着iPhone上市的熱潮和安卓系統的出現,小米、華爲等企業紛紛入局手機制造,而360的周鴻禕也看到了變革的機會,並先後與華爲、法國電信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推出特供機型,還曾與海爾、諾基亞等展開合作,但均鎩羽而歸。

屢戰屢敗的周鴻禕試圖與酷派合資成立奇酷來造手機,效果依舊不盡如人意,如今,360已經退出了手機的戰局。

與周鴻禕有相似經歷的還有格力的董明珠,不同的是,董明珠現在還沒有從手機賽道撤軍。

2015年,董明珠曾放出豪言:“我要做手機,分分鐘,太容易了”、“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後續格力也確實陸續推出了三款手機,其中在推出二代手機後,董明珠宣稱每天要賣10萬臺,不過實際的銷量只有每月3000臺。

畢竟,格力手機在搭載1.2GHz高通四核處理器,像素爲500萬時,小米已經推出了八核64位處理器和1300萬像素的Note2,價格還是格力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公司掌舵者做手機的初衷相近,周鴻禕是爲了搶奪智能手機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董明珠則是希望搶奪智能家居入口,讓手機成爲連接各家電設備的平臺。

有科技行業戰略分析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手機對銷量的需求更高,更新換代的週期更快,這就需要操盤者“穩、準、狠”,一旦操盤出錯,就會壓貨、虧錢。而且手機並不只是硬件的堆砌,需要產品力過硬,才能裂變出更多用戶。

除了自身產品力轉化的問題,在智能手機增量日益見頂的當下,吉利若想成功跨界,還要面臨市場其他品牌和人才的激烈競爭。

Gartner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全球終端用戶智能手機銷售量爲3.288億臺,雖然同比增長10.8%,但對比2015至2017年間的全年銷量超14億臺,市場熱度已經明顯有了消退的跡象。其中,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6%至7500萬部,創2012年來單季數據新低。

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Analytics 9月發佈的報告則顯示,在中國等成熟市場,95%的銷量來自換機,首次購機用戶所佔比例不到5%,而中國的平均換機週期已延長到了28個月。

蛋糕本就越來越小,還要被頭部廠商分走大頭。據IDC數據,2021年二季度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商:vivo、OPPO、小米、蘋果、榮耀合計市場份額達81.9%。

吉利此時入局,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吉利尚未吸引到高端手機制造領域的能人前來助陣。

天眼查顯示,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的星紀時代成立於9月26日,註冊資本8000萬元,其實控人爲李書福,持股比例達55%,另有30%的股份歸屬沈子瑜,公司的CEO是王勇,監事是張亞東。

沈子瑜是李書福在創立億咖通時的聯合創始人,此前曾在國內汽車車機頭部玩家博泰擔任高管;王勇則是上海芯愛智能科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該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AloT領域;張亞東曾擔任中興通訊小靈通手機產品線總經理、手機研發副總。

從領導班子的構成可以看出,成員出身基本來自芯片和物聯網,張亞東雖然曾積累手機制造的經驗,但小靈通顯然與吉利高端手機的定位不符。

吉利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落後大盤

有業內人士認爲,同爲跨界選手,吉利可以參考與自己“相向而行”的小米的經歷。

自雷軍宣佈造車至今已有半年時間,在此期間,小米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挖掘人才和投資相關產業公司方面。

據悉,小米官網自6月以來已密集發佈了上百條與造車相關的招聘信息,有獵頭表示,小米給出的薪資比市場高出20%-30%。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搶走”的人才中,也包含吉利的大將。9月7日,原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發朋友圈稱近期加入了小米旗下的順爲資本,專注智能汽車技術生態領域。

胡崢楠在吉利任職已有9年,其曾參與設計帝豪EC7、博瑞、長安CS55、哈佛H6、長安悅翔等衆多車型,還曾擔任吉利2014年提出的“精品車”戰略產品開發層面的主要負責人,並於2017年前後,接替馮擎峰擔任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

此外,6-8月,小米先後領投了汽車駕駛輔助技術軟硬件方案提供商縱目科技、激光雷達製造商禾賽科技、4D毫米波成像雷達供應商幾何夥伴、專注3D光學和智能音頻的聚芯微電子,還入股了長城汽車旗下,核心產品爲無鈷電池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專注於“城市級智慧停車”的愛泊車,並公告稱將以約7737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

小米跨界的資本優勢也並非可以輕易複製。畢竟從2021年前半年的情況來看,公司無論是營收還是經調整淨利潤均創下了單季度歷史新高,且其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也晉升至全球第二。

而對於吉利來說,雖然造手機是爲了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服務,但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方面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車銷量達120.6萬輛,同比增長超200%。而吉利新能源車上半年累計售出30071輛,同比僅增長3%,遠低於大盤增速。該銷量不僅落後於蔚小理,也不敵長城汽車、比亞迪、廣汽集團等傳統汽車廠商。

在此背景下,有觀點認爲,吉利想要在手機領域突圍,難度極大。

李書福要如何下好跨界這步棋?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注:本文是雷達財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