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拚新寵愛 產品走出店門外
(視覺中國)
臺商認爲中餐廳業者要留住顧客,必須在口味、裝潢等方面要做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中新社資料照片)
兩岸老字號中餐廳挑戰重重,但仍有不少餐廳深受臺商、民衆喜愛,是如何辦到的?哪些值得業者借鏡?臺商指出,業者在口味、裝潢、服務等方面要做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且須線上線下並進,不能再有「我是五星級我爲什麼要做外賣」的心態,還有臺商認爲,業者應轉型發展「宅配型產品」,並搭配持續性的網路行銷,才能保持一定客源。
嶽豐科技董事長葉春榮表示,他們在客戶談生意吃飯時,會以客戶喜好爲主,而餐廳選擇兩岸各不相同,臺灣人比較講究口味和菜色,比如國賓飯店的中餐料理好,因此深受不少臺灣大老闆或政要官員喜愛,相反地,大陸人偏好具有代表性、特別意義的餐廳,像是圓山或臺北101。
有特色才能吸客
崑山臺商江蘇驊盛車用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德榮則表示,在大陸大部分的老闆在餐廳選擇上仍以中餐爲主,不過餐廳裝潢一定要在水準之上、服務好,食材也要新鮮,這些都是老字號餐廳業者可以參考的。
葉春榮認爲,餐廳業者一定要做出特色,有些餐廳是老饕或沒吃過的人都能接受,而有另外一種是選擇性喜好,葉春榮說,有些餐廳不一定大衆都接受,但還是有人買單,因爲每種口味都有人喜愛,因此,他建議,業者在菜色和口味上一定要做出特色,「你沒有特色,吃一次就不會再來」,做生意不管是做餐廳做公司都一樣,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
憂心外送影響品質
至於網路、社羣行銷,傳統中餐廳業者是否必須發展跟進?葉春榮強調,不只是餐廳,未來所有行業線上線下都要並進,尤其是中餐廳業者必須結合外送服務。靈活經營很重要,現在很多老餐廳思維都轉不過來,抱持着「我是五星級餐廳我爲什麼要做外賣」的心態,業者認爲自家菜餚採用外送服務口味會變差,造成聲譽或口碑的傷害,但現今社會的科技、物流十分發達,比如臺北市送餐40分鐘,送到客人手中「菜還是溫的」,他說,做吃的老中青客羣都要抓住,所以一定要做外送。
在北京成立職業認證教育公司的臺商小毛(化名)則指出,他因疫情待在臺灣的這段時間裡,他發現Foodpanda、Uber Eats等外送平臺上的店家幾乎仍是小吃居多,這些小吃店業者就比較沒有受到疫情衝擊,相反地,許多老餐館或吃桌菜的餐廳難以持續運作,因爲他們不願意進駐外送平臺。
小毛舉例,他的北京公司附近就有一個臺灣業者是賣炸彈蔥油餅,據他觀察估算,一份蔥油餅的價格、現場排隊人數及翻桌率是無法撐起店租的,他認爲,他們大多數訂單是靠外送,但仍然要有店面,一方面,由於大陸法令規定,另一方面,他們能夠透過店面進行廣告行銷。
網路行銷 推廣加乘
與此同時,小毛建議,業者應轉型發展宅配性產品,在科技日新月異、時代快速變遷以及疫情的背景下,不能再思考人要怎麼進到店裡,還是要想方設法主動把自己的產品走出去店外。
小毛也提到,中餐廳業者若搭配網路行銷可以達到加乘效果,但這不是「找一個網紅來吃一下就會解決的事情」,他強調,業者必須有完整行銷方案,並且要持續性推進,點綴式的短暫行銷是無效的,要做出自媒體、自明星、自產品三樣業務,自媒體就是要有一個可以持續曝光宣傳的平臺,自產品則是推出產品並銷售出去,而自明星是業者要包裝出明星,這個明星可能是自家餐廳廚師或是百年老店的名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