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家的守山歲月

今年你依然在路上——昆明鐵路局曲靖工務段水紅線K9公里防洪看守點 看守工張本祥、胡學粉

說起霧,就會想起泰戈爾說的那句話:霧,像愛情一樣,在山峰的心上游戲,生出種種美麗的變幻;說起霧,也想起了一個大半年都籠罩在霧中的看守點——中國鐵路昆明局曲靖工務段水紅線K9公里防洪看守點。霧中的春運,沒有詩一樣的浪漫,更多的是警覺與細心。

1月24日16時21分,在潔白的霧紗中,一列火車從大麻窩2號隧道疾馳而來。“9公里看守點,6081次列車接近。”“9公里看守點正常。”張本祥把對講機貼近嘴邊迴應司機。約4分鐘後,從六盤水開往威舍方向的6081次旅客列車從大麻窩2號隧道駛出,等候多時的看守工張本祥豎起黃旗,陪在身旁的妻子胡學粉跟着立崗接車,這是他們今天送走的第7趟火車。

看守點位於烏蒙山腳一個三面環山、一邊臨崖的山坳裡,看守房建在大麻窩2號隧道出口處,每年8月下旬,這裡就開始被霧籠罩,一直到來年6月才“重見天日”。10來平方米大的看守房,被分割成兩間,一間擺放着冰箱、洗衣機,還有一些巡查線路所需的工具。另一間擺放着鍋瓢碗盆、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中間位置有一個火爐,火苗熊熊燃燒,陣陣青煙縈繞着房頂。

正在生火做飯的是張本祥的妻子胡學粉,今天女兒要來看他們,她特地宰了一隻自己飼養的雞。16時12分,巡查完線路的張本祥也主動前來幫忙,淘米煮飯。

看守房的左側是夫妻倆這些年開墾的荒地。用樹枝圈起來的兩個柵欄裡,一個養着20多隻雞鴨,一個種着辣椒、小瓜、大蔥等蔬菜。

“我們在這裡看守9年了,早已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2015年,我還把女兒女婿也‘喊’來加入我們,”說着,胡學粉指鐵路的一側,“往這個(昆明)方向出去1公里就是K10防洪看守點,由我女兒和女婿在看守,我們中間隔兩個隧道,休班的時候,我們相互‘串串門’,拉拉家常。”

張本祥的女兒叫張鴻雨、女婿叫楊仕剛,他們看守120米的鐵路線路。或許受父母的影響,女兒張鴻雨對鐵路也有一份感情。“沒來這裡上班之前,我經常來看守點找我父母,看着他們豎起一面黃旗,安全地接送每一趟列車,感覺好自豪。” 婚後的張鴻雨,鼓動了丈夫楊仕剛,於2015年3月一起來到10公里看守點,一晃快6年了,在這裡也有了自己的小家。

張本祥一家平均每天要巡查線路18次、立崗接車36趟(其中夜間接車21趟)。每隔3天,還要爬到40多米高、幾乎直立的山崖上巡查危石,一趟下來需要1個多小時。

“當時聽說去外面打工工資高,但現在看着身邊打工回來的朋友也沒有存着錢,相反我們還存了好多,加上工作穩定,一家人還能在一起,他們都羨慕我呢。”楊仕剛說着,緊緊牽着妻子張鴻雨的手,十分知足。

水紅線是一條典型的雲嶺山區鐵路,線路兩側山體上的落石、滑坡、溜坍等,是汛期威脅鐵路行車安全的“攔路虎”。爲確保行車安全萬無一失,這個段專門設置防洪看守點,指派專人24小時嚴防死守。僅該段管內水紅線,就有Ⅰ級防洪看守點30個。

17時50分,對講機傳來“嘀嘀”的聲音。這是張本祥夫妻倆設置交接班的鬧鐘,提醒他們該巡查了。

帶上望遠鏡和信號旗,張本祥同妻子走出看守房。“從這條小路上去,爬到山上對編號的危石進行檢查,確認岩石有無變化。”來到大麻窩1號隧道仰坡處,胡學粉指着一旁坡度接近60度、寬不足半米的路說。這條崎嶇的小路,是他們夫妻用9年時間踩出來的,他們也是這條路上的唯一行者。

“這幾天剛下過雨,路有點兒滑,要踩穩抓牢,注意安全。”上山途中,夫妻倆相互提醒着。一路上,他們邊走邊檢查測量危石,確認無變化後,才繼續往前走。

張本祥夫妻是附近的村民, 8年前鐵路招工,來到鐵路幹起防洪看守工,現在一個月能掙上6000多塊人民幣,除去3000塊的生活及其他支出,還能存上3000來塊。

“這近1公里的鐵路,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鐵路給我們安定的生活,我們就得把這‘一畝三分地’守好看好管好,讓火車安全通過。”張本祥說。在這裡看守的9年時間裡,張本祥一家多次有效處置了落石和邊坡溜坍險情,平安接送列車11萬餘趟。

春運期間,一家人堅守在相隔一公里的兩個看守點,像往常一樣,依舊認真巡查、處理險情;也像往常一樣,互相串門拉家常。這“一畝三分地”撐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嚮往。(楊永全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