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山東老人,在昌平居庸關找到“28歲的父親”……

87歲的楊茂松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他出生僅4個多月時,父親楊思忠便走上了抗日戰場。由於當時戰局動盪,家人僅知道楊思忠在戰場上“身負重傷”,之後便徹底沒了音訊。這段“失蹤的親情”足足困擾了楊家80多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楊茂松終於得知了父親的下落——楊思忠1937年在南口戰役中爲國捐軀,時年僅28歲。作爲楊思忠唯一的骨血,楊茂松最大的心願就是去父親生前戰鬥過的地方看看。

近日,在南口戰役紀念館榮譽館長楊國慶的幫助下,楊茂松及其家人從山東來到居庸關,找到了當年楊思忠犧牲時的作戰區域。站在居庸關西側的山樑上,望着腳下這片灑過父親熱血的土地,滿頭白髮的楊茂松潸然淚下。

耄耋老人徒步上山 跪泣在先父祭臺前

近日,楊茂松老人在親屬的陪同下,從山東老家來到北京,準備去父親犧牲的地方祭奠。根據楊國慶的建議,祭奠儀式安排在居庸關西側的一座山樑上,山上至今遺存有南口戰役時期修築的戰壕。楊國慶介紹,當地人稱此山樑爲“南臺子”,在南口戰役中日軍將其命名爲“皺山陣地”,是中國軍隊扼守的制高點,將祭奠儀式安排在此地,就是要讓大家近距離接觸戰地遺址。

楊國慶(黑色上衣)向楊茂松介紹居庸關的地形

祭奠活動當天,一行人驅車從昌平城區向北出發,行駛到居庸關附近的大灰嶺子後,接下來的山道狹窄崎嶇、坑窪不平,沒有鋪裝路面,只能徒步攀登。對於87歲的楊茂松來說,攀爬陡峭的野山並非易事。“出於安全考慮,我們曾勸楊老不必上山,可以在車裡等候大家,但他堅持要去父親戰鬥過的地方看一看。”楊國慶說。

楊茂松(左)在登山途中

在志願者的護送下,楊茂松老人手拄柺杖鑽進山林。他雖年事已高,卻步伐沉穩。衆人迂迴攀登一個多小時後,到達一處山峰前,此時眼前已無路可走。楊國慶用隨身攜帶的鐮刀割開茂密的植物,開闢出一條小徑。最終,楊茂松在志願者的幫助下順利登頂,全程徒步約兩小時。

花籃

祭品

志願者將準備好的花籃擺放在一塊山石前,花籃中插滿菊花和百合花,鮮花映襯下的輓聯分別書寫“居庸盡忠”和“英魂不朽”。楊思忠的後人則將山東老家的糕點、白酒、香菸等擺放在花籃前。佈置完成的祭臺看上去雖略顯簡易,但由於是在戰地遺址上,反而更顯莊重。此刻,楊茂松已無法壓抑情緒,他撇下柺杖,緩步走向祭臺,雙膝跪地,兩手合十,瞬間淚如泉涌。

跪泣在先父祭臺前的楊茂松

志願者爲楊茂松擦拭淚水

“我的爸爸啊,我找了你80多年,今天可算找到你了!我帶着兒、孫都來看你了,希望你的英靈能保佑惦記你的人、保佑幫助過我們的人…… ”楊茂松眼含熱淚,邊喃喃地說着邊將白酒灑在祭臺前。這一刻他彷彿是依偎在父親身邊的孩童,久久不願起身。旁邊的人上前攙起老人,爲他拭去滿臉的淚水。隨後,楊思忠的長孫楊傳啓、曾孫楊勇跪泣在祭臺前,向先輩磕頭、祭酒。最後,所有登頂人員向祭臺三鞠躬,並在山上合影留念。

楊傳啓(左)、楊勇(右)在祭臺前跪拜

楊思忠血戰居庸關 帶傷作戰壯烈犧牲

據史料記載,1937年日軍侵佔平津後,調集7萬餘兵力攜火炮、坦克、飛機向南口進攻,妄圖入侵山西、綏遠等地。爲阻止日軍向西北方向發展,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三軍等奉命搶防南口,在上百華里的地域佈防6萬多官兵,南口戰役於8月8日打響,居庸關是平津通往西北的重要門戶,因此成爲南口戰役的核心戰區。

居庸關的戰況有多慘烈?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黨史辦公室編寫的《南口戰役》一書記載,第八十九師工兵營,於1937年8月5日前開赴居庸關構築工事;8月8日南口戰役打響;8月13日,日軍開始沿關溝向居庸關逼近,第八十九師529團率部於南口、居庸關一線憑險扼守,但傷亡慘重。據統計,在此地激戰中,僅第八十九師就戰死1948人、傷4136人,鮮血染紅了南口到居庸關一帶。

由居庸關附近眺望關溝和南口

關於楊思忠的事蹟,昌平區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寫的《血戰南口》一書中所提供的《陸軍第二十一師南口附近戰鬥詳報》中記載:1937年8月22日,日軍以鐵甲車兩輛、重炮和山炮30餘門,向居庸關全線轟擊,發射炮彈達4000發。當天下午,敵軍又以空軍、坦克車掩護步兵千餘人往復衝鋒,我一二三團一、三、九連全部與陣地同盡,第九連連長楊思忠腿部負傷後,仍獨自在陣地上以手榴彈殺敵數名,最終壯烈犧牲。

溝谷中的居庸關

據戰後統計,在南口戰役中,中國官兵以傷亡36942人的代價,斃傷日軍15000餘人。經過20多天的鏖戰,中國軍隊在傷亡過大、後援不繼的情況下只得撤出南口,南口抗戰以失利告終。1937年8月31日的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週刊發表評論:“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久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

中國守軍機槍掩體 面對京城迎擊日軍

下山之前,楊茂松特意從祭臺旁邊一處環壕下取出三捧泥土,用黃色綢布包裹起來,準備將這些灑過父親等英烈鮮血的泥土帶回山東老家。

楊茂松收集戰地遺址的泥土

據楊國慶介紹,這處用毛石壘砌的環壕是南口戰役期間中國軍隊碼砌的重機槍掩體,可容納2到3名士兵。在掩體內,楊國慶還發現一塊古樸的青磚,疑爲工兵構築掩體時,挪用了居庸關長城的城磚。該掩體位置隱蔽、視野極佳,向南可眺望到南口和關溝以及京藏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向北可將居庸關盡收眼底。

戰壕遺蹟

作爲京北的軍事屏障,居庸關自古多有戰事發生,守軍都是坐南向北、抵禦關外軍隊入侵,而這座掩體卻恰恰相反,是面向着北京城的方向,這究竟是爲何?對此,楊國慶介紹,瞭解南口戰役首先要把兩軍的攻守方向搞清楚:“在南口戰役中,日軍是由南向北進攻,中國軍隊則利用山險和長城阻擊日軍,從而抵消軍備上的劣勢,腳下這座掩體坐北向南,正是迎擊日軍的方向,真實反映出兩軍的攻守態勢。”

楊國慶從機槍掩體內捧起的青磚,疑似長城城磚

“在南口戰役居庸關戰區,楊思忠所在的九連屬增援部隊,他犧牲時年僅28歲。”楊國慶說,除了機槍掩體,他在居庸關附近還發現了交通壕、躲避轟炸的貓耳洞等,並蒐集到過鋼盔、子彈殼、炮彈碎片等遺物,其中最大的彈片超過2公斤重,可想當時戰鬥之激烈。

居庸關附近的炮彈遺蹟

牽腸掛肚八十餘年 家屬尋到親人下落

楊思忠的下落一度困擾着楊家幾代人。日前,楊茂松的長子、楊思忠的長孫楊傳啓講述了他們的尋親經過。

楊思忠生於1909年,山東滕縣(現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南沙河鎮楊杭村人,少年時在滕縣讀書,後前往南京就讀軍校,1933年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1937年4月17日,楊思忠的兒子楊茂松出生,但父子二人從未謀面。兩個月後,家中收到楊思忠從部隊寫來的信,告知家人其即將上前線打日本鬼子,信中並未提及作戰地點,僅告訴家人不要再給他寫信,這也是家中收到的楊思忠最後一封家書。

家人再次得到楊思忠的消息,是在1938年5月,當時南口戰役已經結束,楊思忠的警衛員將其衣物送回山東老家。或許是擔心家屬悲痛,警衛員並未將楊思忠陣亡的消息告知他們,只說楊思忠在戰場上身負重傷。此後多年,家中再未收到任何關於楊思忠的消息,家人猜測他可能死在了戰場上,也有可能去了臺灣。直到1960年楊思忠的夫人去世,家人爲楊思忠建立了衣冠冢,但其具體下落對楊家人來說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爲完成父親的心願,楊傳啓開始尋找爺爺的下落。2019年,楊傳啓通過多方走訪調查,證實楊思忠並未去臺灣,他所在的部隊曾在北京昌平南口、山西忻口與日軍作戰。同年,楊傳啓查閱忻口戰役陣亡人員名單,沒有找到爺爺的名字。隨後,他找到昌平區相關部門,最終證實楊思忠已在南口戰役中爲國捐軀。失蹤多年的親人終於有了線索,楊家全家人都非常激動,而此時距離楊思忠壯烈犧牲已經過去了82年。

對話——助抗戰將士後代完成心願 我內心感到非常滿足

對話人:南口戰役紀念館榮譽館長楊國慶

楊國慶,北京市昌平區人,現任南口戰役紀念館榮譽館長。楊國慶從2006年開始對南口戰役進行歷史調查,側重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調查,曾多次接待參加南口戰役將士的後人,並帶領他們走訪戰地遺址。

記者:楊思忠的後人是如何聯繫到您的?

楊國慶:2022年8月31日,我們通過南口戰役紀念館的微信公號,發佈了名爲《殘兵鏖戰居庸關》的視頻,其中提到楊思忠的抗戰事蹟。幸運的是,該視頻被楊思忠的後人看到,他們隨即與我取得聯繫。2024年5月初,楊思忠的後人向我表達了來南口、居庸關走訪的意願。

記者:對於此次戰地遺址尋訪活動您做了哪些準備?

楊國慶:主要是計劃好行程,要用一天的時間幫助對方走進楊思忠戰鬥過的地方,進而瞭解南口戰役。最重要的是尋找主祭點,我安排在居庸關附近,考慮到這是楊思忠生前戰鬥的區域,而且現場仍保有戰爭遺蹟。爲確保大家登頂,我和志願者提前探訪到一條相對安全、平緩的上山路徑,同時爲志願者分工,兩人負責攙扶楊茂松老人上山,一人負責搬運花籃。

記者:您是如何找到居庸關附近隱藏的抗戰遺蹟的?

楊國慶:南口戰役已經過去了87年,但根據史料再結合口述史調查,還是能夠發現很多線索的。在此基礎上進行田野考察,就能不斷髮現各種歷史遺存。例如,在部分明長城的牆體上,依然能找到南口戰役時留下的彈坑,甚至有子彈還鑲嵌在城牆磚內,這些遺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歷史,因此在對長城進行搶險加固時,對這些痕跡應予以保留,因爲戰爭的傷痛也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記者:當天楊老一行的行程安排很充實,您是如何考慮的?

楊國慶:楊思忠的家屬從山東省遠道而來,希望他們能不虛此行。在走訪居庸關之前,我們探訪了老爺山陣地,這是南口戰役的前沿陣地之一。當天下午,我們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瑞雲觀鄉人民政府,利用鄉政府提供的會議室,我就居庸關的戰況調查,向楊思忠的家屬作了彙報,並將蒐集到的史料贈送給他們。臨近傍晚,我們還參觀了瑞雲觀鄉橫嶺村的南口戰役紀念館,該館也是南口戰役前線指揮部舊址。

走訪老爺山戰地

記者:您如何看待幫助抗戰將士後人尋親這件事情?

楊國慶:我在南口戰役的史料中發現過楊思忠的事蹟,但那僅僅是一筆帶過,缺乏詳細介紹,也未記載楊思忠的下葬情況。此次能聯繫到楊思忠的直系親屬,我非常激動,這能讓我瞭解到抗戰將士當時的家庭情況。楊思忠後人這些年來對先輩的思念和尋找,也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親人戰鬥過的地方,將自己的調查成果分享給他們,這讓我的內心也感到欣慰和滿足。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