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會告訴你,二戰時期的中立國瑞典,其實是德國的幫兇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以中立國的身份存在,並沒有參與戰爭。然而,這個中立國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尤其是在二戰之中,很少有歐洲國家能在德國的坦克履帶下倖存,比如同爲北歐國家之一的挪威和丹麥,都未能倖免。

那麼瑞典憑什麼能夠在德國面前保持中立?

首先第一點原因肯定是瑞典有着讓德國忌憚的實力,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百毒不侵。

歷史上的瑞典,長期都是以北歐霸主的身份存在,在歐洲絕對算是一方強國。中世紀時期,瑞典擊敗了維京海盜的後裔丹麥人,成爲了北歐最強大的國家。到了公元16世紀,瑞典更是出兵南下,與神聖羅馬帝國、沙俄等歐陸霸主及國家掰手腕。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對瑞典進行軍事改革,首先將瑞典軍隊帶入職業化道路,幾乎打遍歐陸無敵手。頗有當年吳起打造魏武卒,暴捶六國,無一敗績的風範。古斯塔夫二世更是被稱爲“歐洲現代軍事之父”。

鼎盛時期的瑞典,不僅雄踞北歐,連波羅的海都是其內湖,當時波蘭、俄國都遭到過瑞典大軍的侵襲,在其鐵蹄下屈服。

直到後來的俄國最強沙皇彼得大帝崛起,帶領沙俄與瑞典進行了長久的大北方戰爭,並將瑞典擊敗,成爲新的波羅的海霸主。元氣大傷的瑞典則退回北歐,憑藉着數百年的底蘊以及北歐的氣候,雄踞一方,繼續當他的北歐霸主。

當然了,隨着大北方戰爭的失敗,瑞典乃至整個北歐都陷入了衰落、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稀少的人口,遠離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的時代紅利,都讓北歐國家變得不再強大。

二戰時期的瑞典雖然不復昔日爭霸歐陸的榮光,但其實力不可小覷。瑞典在歷史上以給別國當僱傭兵著稱,雖然後來放棄了這個謀生的傳統,但能征善戰已根植於這個民族的靈魂,儘管瑞典保持中立,卻並沒放棄武力準備,一戰爆發後,他們就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加緊了武器更新,大多數人都接受了軍事訓練,實行全民皆兵,一旦出現意外,近千萬的瑞典人,也可迅速組建百萬大軍。

瑞典地處北歐,土地貧瘠,環境惡劣,所以普遍民風彪悍,而且憑藉着北方的氣候地形優勢,戰鬥力更是能夠大漲。當年冬季戰爭,芬蘭人能夠對抗強大的蘇聯本身就說明了北歐人主場作戰的戰鬥能力。

當然,瑞典不比芬蘭,其實力要強大許多。由於盛產鐵礦石,所以瑞典很早便開始在採礦、冶金、工業裝備和機械領域進行產業積累。有着這方面的基礎,瑞典的軍工產業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發達的,比如瑞典軍工傳統企業博福斯,乃是陸軍武器生產巨頭,其生產的火炮暢銷世界各地。瑞典軸承製造廠,至今仍在做世界上最好的軸承。薩博公司,乃是航空和汽車工業巨頭,薩博的戰鬥機和汽車享譽全球。

有着優秀的士兵,先進的武器,無疑就代表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此外,瑞典是一個山地國家,地形不利於德軍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展開,如果德軍貿然進攻瑞典,很可能會陷入一個長期的拉鋸戰。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德國人不想看到的,因爲瑞典乃是德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與瑞典交好,承認其中立地位,可以得到穩定的鐵礦石供應。如果開戰,又不能迅速取得勝利,征服瑞典,那麼鐵礦石的生產勢必會受到影響

這對於德國來說,顯然是得不償失,畢竟他的敵人是英法以及蘇聯,北歐這塊地方,他還真不放在眼裡。當初之所以會攻打挪威,只是因爲其佔據了德國進口瑞典鐵礦石的運輸線,而他們又有着導向英法的危險,所以德國選擇先下手爲強。

至於瑞典,德國則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爲瑞典雖然保持中立,但其在立場上更多的是偏向德國。在二戰時期,瑞典一直都等於德國經濟區的一部分。以至於1944年美國人最後不得不直接出面警告,威脅瑞典如果繼續增加對德出口軍用物資將對瑞典本土進行轟炸,瑞典才停止和德國的合作。

瑞典不僅和德國長期保持着貿易往來關係,在軍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合作,當初一戰瑞典雖然沒有參加,但是卻派出了武官去德國觀戰,學習。爲了避免觸怒德國,瑞典還對輿論進行嚴格控制,禁止國內媒體報道德軍的暴行。甚至還有很多瑞典志願者爲德國服務。

當初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爲了逃避德軍追殺,逃向瑞典。他離瑞典最近的時候,只有十六公里。但瑞典政府懼怕德軍的入侵,便提前宣佈挪威國王如果逃亡到瑞典境內,將會面臨拘捕和扣押。於是無奈之下,哈康七世只能乘坐英國軍艦前往倫敦組織流亡政府。

對於德國來說,既然不用武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何樂而不爲呢?這樣的瑞典已經根本不需要佔領了。

所以,總結來講,二戰時期,瑞典之所以能夠保持中立,一方面是自己有着一定的實力,讓德國人投鼠忌器,一方面則是自己和德國人走得比較近,主動的交好德國,避免了戰爭。

二戰時期的德國雖然瘋狂,但他也不是無腦發動戰爭,想入侵誰就入侵誰。哪些國家一定要打,哪些國家可以不打,德國也得看投入產出比是否划算。打瑞典不划算,所以德國就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