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選小說被罵「篇幅太長!」 網:其實是老師不會教
國文課綱選文大吵架,文言比例調降也讓許多古典派的學者、作家直跳腳,不過不只文言文的選文需要調整,白話文也被拿出來說「沒有特色」、「文類太少」;但受限每課的篇幅,選錄小說只能節錄、不然就是短篇,讓學生的接觸的類型有限制,還有出版社私下說,「很多老師不會教,很難選」。
目前選進課本里的小說,包含白先勇、張愛玲、黃春明等人,都是各版本幾乎有選的,不過風靡青少年的金庸《天龍八部》也有選進課本里,學測還出現過《射鵰英雄傳》的考題,看起來似乎很活;不過白先勇的小說選〈國葬〉、張愛玲選〈傾城之戀(節錄)〉或是〈愛〉,黃春明選〈魚〉,都不是最經典的作品,也引起檢討聲浪。
▲白先勇的作品其實還有非常多可以選擇的。(圖/鏡週刊提供)
如果要講求性別平等、探討性別議題與權力,除了可以補充《孽子》之外,白先勇的作品應該選〈孤戀花〉或是〈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另外,〈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也可以當成現在「家庭主夫、主婦」對於子女的愛戀、寄託,還有情緒勒索等問題,〈遊園驚夢〉也能跟傳統文化、湯顯祖《牡丹亭》做爲比較。
張愛玲的部分,由於經典文本的篇幅都比較長,選〈愛〉也是想考慮長短、又能介紹這麼一位在愛情書寫裡有地位的作家,但也可以考慮節選《半生緣》探討女性自主權、親情與愛情,《金鎖記》的親子關係等;如果真的想選短篇作品,也可以考慮〈心經〉或是〈色,戒〉,但有老師認爲,這兩篇的心理價值觀太複雜,不適合給高中生看,張愛玲是否一定要選入課文中,也可以再做討論。
▲閱讀只侷限課本,其實會錯失很多好文、好書。(圖/臺南市教育局提供)
雖然近年來,教科書的選文方向已經有所改變,但還是大多集中在已故、或是40、50歲以上的作家,雖然這些作品的確很經典,但文言文還可以「學文化、學時代背景」,白話文如果仍集中在某些議題上,也很難讓學生有共鳴;像愛情的作品有琦君、余光中、鄭愁予,但鄭愁予本人曾表示「〈錯誤〉不是我最好的作品」,選文的重新檢討的確有必要。
在新一代的「愛情」詩人中,夏宇也許可以成爲一個代表,林婉瑜、潘柏霖等新銳詩人也有多首愛情的作品,這幾位詩人比起以前慣有的用典技巧,更擅長用平鋪直敘的文字寫出內心的感受,讓讀者稱讚「平淡就是幸福」;夏宇的作品已經有選入課文中,受到高中生們的喜愛,〈甜蜜的復仇〉也爲分手後的心情、釋懷做了最好的解釋。
▲《花甲男孩轉大人》爆紅,劇本也可以列入選文多樣化的參考。(圖/記者季相儒攝)
另外,臺灣近年的自制戲劇也開始發展,在一般中文系卻很少見劇本相關的課程,也有年輕老師認爲,應該多選一些「戲劇作品」進課文,包含戲曲、現代戲劇;戲曲部分可以選錄《牡丹亭》、《西廂記》等歌頌愛情的經典篇章,現代戲劇則可以有相聲、舞臺劇、電視電影等選擇,像《花甲男孩轉大人》等紅透半邊天的本土戲劇,可以有寫作手法、本土意識等探討。
不過教育界普遍「一待30、40年」,加上少子化、年金改革,老的老師不敢退、年輕老師進不來,苦的是在學的學生,課本選文幾年不動,但社會變化快速,老老師只能「努力去學新知」才能跟學生建立溝通橋樑;但以往短篇、註釋、結構分析的教法訓練,要如何讓留守崗位、還有接下來投入教職的老師面對小說、戲劇等長篇結構,是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