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跌倒?竟然是「肌少症」作祟!一跌死亡率升快3倍
▲近年來發現造成銀髮族容易跌倒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肌少症」。(圖/翻攝自pixabay)
文/黃慧玫
據統計,國內每年因跌倒而死亡者,就有超過4成是65歲以上長者,是老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而老年人跌倒後,死亡率會比一般人高出2.41倍,比例可說相當高。如何避免老人因跌倒而造成失能,必須先了解長者容易跌倒的原因。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力幗醫師表示,過去,關於銀髮族健康議題,多着重骨骼肌肉系統老化,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近年來發現造成銀髮族容易跌倒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漸進式肌肉質量流失與功能減退,常見於銀髮族。肌少症發生後,肌力會明顯下降,造成行走速度減緩、行走距離變短,爬樓梯和從坐到站時間延長,更會增加跌倒風險,加劇退化性關節炎疼痛,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劉力幗表示,肌肉流失是隨着年齡增長人體顯著的結構變化。自30歲起,肌肉量每10年平均下降6%;60歲之後,則以每年1.4到2.5%的速度下滑;從20歲到70歲,肌肉質量會減少40%。
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着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骼是人體支架,而關節是連接支架的構造,而肌肉是帶動兩者活動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
劉力幗指出,通常會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透過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的力量,利用其肌力,牽動關節骨骼之活動,而非將壓力全集中於關節,減少膝關節疼痛機率,並增加行走的穩定度。
▲老年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同時鍛鍊肌力和肌耐力。(圖/翻攝自pixabay)
而肌肉更是人體蛋白質儲存、血糖代謝、產生能量的來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力幗解釋,人體進食後血糖上升,血糖再進一步轉換爲肝糖,肝糖會儲存於肝臟和肌肉中,等身體需要能量時,再從這兩處拿出來使用。
若肌肉量減少,吃進去的血糖轉換成肝糖卻無足夠地方可儲存,只能再變回血糖進入血液中,除了會導致身體能量儲藏不足,無法應付日常活動所需,更會造成體內血糖值飆升,易成爲糖尿病候選人,追究其原因,便是肌肉質量出了問題。
劉力幗表示,當肌肉量減少,行動力跟着下降,久而久之,肌耐力變差,心肺功能也跟着大幅衰退。爲了讓自己成爲健步如飛、活動自如的快活老少年,增加肌肉力量是唯一作法,但肌力不會憑空出現,唯有透過主動訓練才能獲得。
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同時鍛鍊肌力和肌耐力。肌力,指的是肌肉瞬間產生力量的能力;肌耐力,則是肌肉持續作用而不疲勞的能力;而身體的柔軟度也是影響肌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肌肉量減少,行動力跟着下降。(圖/視覺中國)
劉力幗提醒,肌少症是可逆的,只要藉由持之以恆、適當積極的鍛鍊,即可保持肌肉力量,甚至變得強壯。肌肉量增加了,不僅能改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提升骨質健康、改善新陳代謝,同時減少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發生。
透過規律運動能改善身體柔軟度,增加姿勢的穩定性;改善骨質密度,減少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危險因素,降低跌倒和相關傷害的危險性,更重要的是能帶給老人家更健康、獨立的生活方式。
但千萬別等到肌少症發生後,纔想要藉由強力運動,達成逆轉老化的期望,必須抱持正確觀念,自年輕的時候開始「存肌肉本」,中年時「維持肌肉量」,老年後「減少肌肉流失」,纔是正確作法。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