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陸的聽見臺灣

(圖/海鵬影業提供)

臺灣音畫》是由臺灣民謠組曲改編的交響樂,將〈丟丟銅仔〉、〈思想起〉、〈月琴〉、原住民的〈泰雅工作歌〉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民謠全化爲氣勢磅礴的交響樂。在紀錄片《聽見臺灣》中,導演崔永徽陪《臺灣音畫》交響樂作者鮑元愷教授走訪臺灣,回溯當初創作過程。紀錄片的音樂好聽、敘事流暢精彩同時幽默風趣!只是有個小問題,這位親切熱情又愛臺灣的鮑元愷教授不是臺灣人,他來自大陸…。

《聽見臺灣》紀錄片開頭就充滿驚奇,鮑教授在音樂廳裡拍手鑑音,他到陌生的音樂廳一定會這麼做,藉以測試殘響;但臺灣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是陌生的地方

77歲的鮑教授,從49歲開始,爲交響樂九度來臺,在音樂廳、在山上、在海邊交上許多臺灣朋友。他覺得臺灣的文脈沒有斷,單在鹿港買個包子老闆都能告訴他這包子是「文化肉包」,是聽柴可夫斯基某號交響曲某一章音樂製作的,鮑教授隨即哼出這段樂曲,老闆驚訝,鮑教授更驚訝,因爲交換名片之後,老闆從名字認出他是作曲家,轉身拿出他爲「高山青」創作的交響樂CD。

喜愛是什麼?這就是喜愛。由衷的喜愛是跨越疆域、跨越文化差異,發自內心的。紀錄片捕捉到這段相遇,讓我瞬間感動,打破觀衆與鮑元愷的距離,瞭解不難、溝通不難,用心就能產生共鳴,兩岸的距離真的沒有那麼遙遠。

在鮑教授的眼中,臺灣是個很美妙的地方,這裡的山可以融合熱帶寒帶植物,這裡的原住民文化兼具了海島與高山特色,他聽到龍山寺鐘聲,彷彿聽見臺灣人心靈,全融入他筆下的交響曲。而我們透過他的眼睛與耳朵重新「看見」臺灣,一個我們習以爲常卻視而不見的地方。

導演崔永徽過去拍過劇情片《只有大海知道》,她說,她原本是個不懂交響樂的人,卻被鮑元愷的音樂深深吸引;其實我也不懂交響樂,但導演拍出音樂的立體面貌,音樂不只在殿堂裡,每個音符都有身世,都有情緒,我甚至感覺鏡頭下的樂團有如一個有機體,凝聚出音樂的力度

鏡頭還跟鮑教授到北京,找尋他童年的家,那是個像武俠片場景一樣的老樓房天井有對開的樓梯,彷彿可以見到武林高手從1樓直接蹦到3樓,他說着家學淵源,談起入學考時發現自己有絕對音感,也談起文化大革命,但最後他說,現在他的身價很高,因爲心臟裡裝了好幾個支架,很貴!

看着鮑元愷教授一笑起來有如土撥鼠的大門牙,看着他聽到原住民小朋友唱歌、南管樂手拉胡琴嗩吶團吹嗩吶,臉上喜不自勝的神情,真的很希望忙着搶救臺灣鳳梨民衆,也能花點時間來看看這部紀錄片《聽見臺灣》,認識這位土撥鼠爺爺,他真的很喜歡很喜歡我們的音樂。(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