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財通“熱差”擴大 銀行頻頻出招攬客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開閘近兩年半後,跨境理財通南北向業務的“熱差”明顯放大,南向通流出的金額大幅高於北向通。

隨着跨境理財通“南北產品”利差擴大,工銀亞洲、渣打銀行等試點銀行,均以較高利率的南向通存款或理財產品大力攬客。

試點銀行

持續優化合作機制

業內將今年1月24日“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的發佈,視爲2.0時代的開啓。

相較1.0版本,跨境理財通2.0版新增券商作爲試點機構主體。從投資者端來看,跨境理財通2.0版降低了南向通客戶門檻,增加了單人投資者額度,豐富了雙向產品選擇。

在2.0時代,更精準地適配客戶風險能力的產品、更滿足客戶多元配置需求的優質資產、更契合粵港澳三地不同金融監管細則和投資者消費習慣的消保,成爲制度優化方向。

截至2023年年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的試點銀行共有32家。據記者梳理,其中22家試點銀行同時具備南北向兩項業務資格,8家(包括郵儲銀行、東亞銀行等)僅具有南向通資格,2家(光大銀行和華僑銀行)僅具有北向通資格。

爲了全面適配2.0版政策,不少銀行基於1.0版的運行經驗和客戶訴求,持續優化系統對接、產品篩選、風險測評、崗前培訓。以招行和子公司招商永隆銀行爲例,從五方面推進服務升級:一是升級開戶流程及體驗;二是提供資金極速到賬的跨境匯劃;三是進一步擴大合格產品數量和範圍;四是提升跨境綜合服務能力;五是重視投資者權益保護。

南向通頻出招攬客

穿透來看,一款跨境理財產品實際承載了相關試點機構對跨境資本流動、不同監管體系、產品體系、資金屬性、客羣投資目標預期及不同金融市場發展階段的理解。

現在,南北向的剪刀差在擴大。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7日,跨境理財通南向通淨流出69.38億元,已用額度佔比4.63%;北向通淨流入2.38億元,已用額度佔比0.16%。這意味着,通過深圳試點銀行參與“南向通”的資金,是參與“北向通”的約29.15倍。

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1月末數據也有同樣表現,即“南向通”數倍於“北向通”。截至2024年1月末,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的港澳個人投資者有4.6萬人,內地個人投資者爲2.5萬人;“南向通”匯劃金額高達130.13億元,而“北向通”僅爲7.87億元。

隨着跨境理財通2.0時代大幕拉起,南向通來勢洶涌,不少試點銀行以存款利率優惠、外匯兌換獎勵、開戶獎勵等方式招攬客戶。

以工銀亞洲定期存款優惠爲例,據其官網信息,自今年2月26日起至今年3月31日,符合資格客戶以南向通賬戶通過手機銀行購入1個月或3個月的相關幣種存款,可享利率如下:存入1000港元及以上,1個月利率爲9%,3個月利率爲6%;存入1000美元及以上,利率提升爲1個月10%,3個月7%。

據記者初步瞭解,除了工銀亞洲,包括渣打香港、中信銀行(國際)、招商永隆在內的試點銀行,都針對南向通客戶推出了被視爲“短期促銷措施”的較高利率產品。

“南向通推出短期高利率拓新產品和開戶優惠活動,跨境理財通當下的確呈現‘北冷南熱’。這種現象更多是階段性的,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理財的密切聯動,將會逐步均衡。”招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招行認爲,內地和港澳金融市場、產品差異較大,投資者需要有充分的瞭解和預期。“香港地區的銀行,存款利率比較市場化,有時候會推出期限極短、利率極高(比如年利率20%)的存款產品,有時候還有送加息券之類的,內地投資者往往不太理解。”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

董希淼還提醒,投資者對港澳金融市場的制度和風險要有充分了解,比如香港地區股市沒有漲跌幅限制,股票、基金等產品波動往往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