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管風險 羅一鈞:池化方式提升篩檢量

指揮中心宣佈使用池化方式,提升社區核酸篩檢量能。(本報系資料照)

爲兼顧與維持防疫量能、社會經濟及有效控管風險,使用池化方式提升篩檢量能。(圖/指揮中心提供)

本報今獨家紕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起將改變醫院進行PCR採檢的原則,要求陪探病者、醫事人員採取10人一組的池化核酸檢驗(Pooling PCR),此舉遭醫界批評,不僅會影響檢驗結果,還可能拖延民衆就醫時間,指揮中心今天說明,池化模式可大量提升社區篩檢效能,並能準確驗出Ct值31到35的陽性患者,但考量急診、手術、生產等緊急住院需求及陪病者,仍可適用過往的1:1檢驗方式。

指揮中心指出,目前獲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發緊急授權許可,可應用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核酸檢測的檢驗平臺多元,國內各指定檢驗機構已依其硬體規模、檢驗需求及人力配置等現況選用最適平臺建立檢驗流程。

依這些相關試劑仿單記載的檢測靈敏度換算,單一檢體上機可偵測的陽性個案Ct值約介於34-38之間,若進一步採用1:10池化模式進行,除可大幅提升單位時間的可檢驗件數,於大規模篩檢時加速陰性個案的排除效率;針對陽性個案檢驗,仍可正確檢出Ct值介於31至35的陽性患者。

指揮中心說明,目前1:10的池化檢驗僅適用於發生率不高的族羣,針對高感染風險的疑似個案,仍採用非池化標準流程,維持精準檢驗的要求。

指揮中心強調,池化檢驗模式的採用,可在不影響檢驗結果正確性爲前提,除可大量提升社區篩檢校能,亦可有效節約國內檢驗資源,可使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檢驗網絡運作永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