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李書福

來源/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作者/邱處機

封面/圖蟲創意

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表彰大會上,李書福曾被授予“改革先鋒”的榮譽稱號。獲此殊榮,他當之無愧。過去幾十年,李書福化身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勇於實踐,屢次闖入民營經濟的禁區。

他開照相館,被數次批評教育,堅持了兩年才轉向其他項目。他辦冰箱廠,在無生產資質的情況下,用三年時間幹出了台州最大民企。他建汽車廠,奔走遊說8年後,纔拿下中國第一張民營汽車執照。可以說,李書福的探索和堅持,爲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李書福還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無論是收購沃爾沃汽車,還是成爲奔馳母公司最大股東,吉利都爲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上,樹立了優秀的典範。

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商業,李書福還有一份教育的情懷。從北京吉利學院到三亞學院,李書福在20年間創辦了10所各類民辦院校,爲社會培養輸出了15萬名技術和高級人才。

截止目前,在李書福的帶領下,吉利控股集團已經發展成爲一家全球性汽車工業集團,旗下擁有吉利汽車、幾何汽車、領克汽車、沃爾沃汽車、極星汽車、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倫敦電動汽車、遠程汽車、曹操出行和太力飛行車等品牌。據《2021浙江省製造業百強企業》榜單顯示,在過去的2021年裡,吉利集團以3256.19億元營收,連續十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而作爲吉利創始人的李書福,身價也超過2000億元。

李書福在業界一度被媒體稱爲“汽車狂人”。無論是“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還是“像白菜一樣賣車”,他的那些“誑語”都曾引起人們的熱議。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句:“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中國。”

1/青萍之末:研究政策,放牛娃緊跟時代脈搏

1963年6月,李書福出生於浙江台州市路橋區的一個農戶家庭。他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弟弟。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李書福就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給生產隊放牛,每天能賺1毛5,這樣放一個暑假的牛,李書福就能賺到近10元。這對李書福來說是一筆鉅款。因爲當時學費免交,扣掉每學期1.2元的書本費後,李書福還頗有盈餘,他一舉成爲同學當中的“富豪”。

在放牛的過程中,李書福還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那時,八九歲的李書福個子矮小,爲了爬上牛背,騎着放牛,他苦思好久纔想出了一個辦法:李書福先把牛牽到草勢長得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他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很輕鬆地登上了牛背。

後來李書福回憶這段經歷時,不由感慨:“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就能實現合作共贏。既然人與牛之間都可以合作得很好,那人與人之間爲什麼不能坦誠相處呢?”

放牛的時光雖然簡單,但是無憂無慮。這樣一邊看書、一邊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也成了李書福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這一聲春雷響徹神州大地,也在一個15歲少年的心裡激起了千層浪花。

那時剛上初一的李書福在家打開收音機,聽到裡面慷慨激昂的聲音響起:“農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經營,農民可以離土不離鄉搞鄉鎮企業,也可以搞個體私營經濟.......”

李書福一聽,頓時傻眼。“因爲原來是不允許自己做買賣的嘛,會說你搞資本主義。現在竟然可以搞了,我真以爲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大好事?”李書福在自己的回憶錄裡提到。

心潮澎湃下,李書福的思緒早已飛離學業,他開始研究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爲了留出充裕的研究時間,李書福用兩年時間就匆匆完成初中三年的學業。但即使這樣,他還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路橋中學高中尖子班,不得不說,李書福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學霸之一。

同時令人感嘆的是,作爲一個十幾歲的初中生,李書福對時勢變化竟然如此敏感和熱衷,非常人能及。從某種程度來講,他就是市場經濟天生的弄潮兒。而這個觀察世界的習慣,李書福後來也一直保持着:“我的大量時間都在研究世界,看看這個世界怎麼變,這是第一重要的。”

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李書福對高中的學習逐漸失去了耐心,他感覺好像一個個機會正在他眼前錯過,這讓他鬱悶不已。爲此,他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輟學創業的想法,結果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態度讓李父大爲惱火,把李書福狠狠揍了一頓。

雖然捱了一頓打,但是李書福依然對市場經濟充滿憧憬,他開始在腦海裡構想各種商業計劃。

2/ 初出茅廬:120元起家,靠拍照賺到第一桶金

李書福第一個商業想法的實踐,發生在高中畢業以後。那時的李書福,剛以三分之差落榜高考。不過鑑於他以前的學習成績,我們有理由懷疑李書福是否故意放水,爲的就是能夠趕緊投身改革開放的市場洪流。所以李書福既不復讀,也不找工作,而是選擇了創業。

李父拗不過自己的孩子,乾脆就放任李書福,心想讓他撞撞南牆也好,沒準到時就能知難而退。就這樣,李書福向父親要來120元人民幣買了一臺手提照相機,便開啓了往後40年激盪的創業征程。

騎着家裡那輛自行車,李書福開始走街串巷、逛公園,見人就問要不要照相。在臺州人的眼裡,當年的李書福也就是個“野照相”,即使今天,在中國一些地方也有這樣的生意存在。

由於腿腳勤快,服務熱情,照相質量也不錯,李書福的生意絡繹不絕。半年後,他不但把相機的本錢賺了回來,還攢下1000多元,這也算是他創業的第一桶金。

隨後,爲了提升服務,做大拍照生意,李書福決定開一家照相館。據李書福回憶,當時因爲資金有限,他只能將錢全部用在設備和場館租賃上,剩下的燈光、道具、甚至照相機底座,都是由他自己設計製作。

創業早期就是這樣,由於資源有限,公司的一分錢往往需要當兩分錢花,而創始人也經常需要一個人當幾個人用。王衛在順豐早期時,既需要出去招攬業務,也需要在店裡幫忙分揀和搬運貨物。聶雲宸也是如此,在喜茶早期時,他不但要研發調試產品,還要親自設計店裡的菜單。

經營照相館雖然給李書福帶來了不少收入,但其業務的合法性一直面臨着考驗。“那個年代開照相館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公安局批准。因爲照相行業屬於特種行業,由於我沒有特種營業執照,多次接受教育與處罰。但可能是因爲我的態度比較好,即便要求關門停業,照相館仍然堅持了近兩年時間。”李書福後來談到。

如果說拍照是李書福的第一次創業,那鍊金就是他的第二次創業。經營照相館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書福發現他用高中學習的化學方法,能從廢舊電器零部件中分離出各種金屬,他眼睛一亮,這種變廢爲寶的技術豈不是商機無限?

嘗過幾次甜頭後,李書福便把“不合法”的照相館關閉,全心投入這個項目。他一邊把自己家改裝成作坊,一邊從台州廢舊電器市場大肆收購零部件,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循環經濟”。

多年後,李書福回憶這次創業時感慨萬分:“當時的經濟效益還不錯,但後來我的這些技術被其他人學會了,因而出現了激烈的供應鏈競爭,廢舊零部件成本也越來越高,我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艱難轉型。”

3/ 少年成名:賣“北極花”冰箱,28歲成千萬富翁

1984年的一天,李書福來到台州一家鞋廠定做皮鞋。不經意間,他發現鞋廠的4個工人不做鞋,反而在生產一種冰箱零部件。一番打聽後,李書福發現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商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冰箱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李書福決定再次踏上創業的旅程:研究生產電冰箱配件。

因爲公司初創,既沒土地,也沒有廠房,李書福只能租用一個街道辦的工房進行冰箱蒸發器、冷凝器和過濾器的研究與試製。其實很難想像,幾個高中學歷的人,這樣的一個草臺班子,在條件設施簡陋的情況下,可以研發出多少有點技術含量的冰箱零部件。

但那個時代對未來充滿激情的創業者,總是能夠創造奇蹟,尤其是李書福。經過近400個日夜的反覆失敗與總結,當李書福的手掌被折騰得找不到一塊完好無缺的皮膚時,他們終於試產成功。

產品的研發雖然已經解決,但是生產的廠房再次成爲李書福面臨的難題。由於街道辦自己要發展工業,之前的工房就被他們收了回去,李書福他們只能轉移到其它地方。幸好,在同學家長的幫助下,李書福租用了路橋中學校辦工廠,並可以用校辦工廠的名義進行生產銷售。

但無奈的是,剛搬過去生產不到一個禮拜,由於噪音的影響,李書福的工廠遭到老師們的集體罷課抗議。學校迫於壓力,也只能讓李書福趕緊搬走。吸取教訓後,這次李書福請人幫忙找到一個周邊無人居住的地方:廢舊的自來水廠。李書福心想:這次總該沒問題了吧,老天爺已經夠折騰我了。

可是命運再次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由於這個水廠已經切斷電源,重新用電的話必須找供電局審批。李書福嫌麻煩,結果因爲私自接電被人舉報,縣電力局因此要求縣檢察院對他們監視居住並立案調查。這可嚇壞了李書福,他一度不敢再去那個自來水廠,冰箱零部件的生產也陷入了停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李書福絕望之時,台州黃岩縣的工業辦公室主任主動找到了他們。爲了發展縣裡的鄉鎮企業,主任願意爲他們解決這個麻煩。

在主任的協調下,李書福在廢舊自來水廠的生產設備得以解除限制。重新搬家的那一天,即使時隔多年,李書福依舊記憶猶新:“這些設備的搬運,我們都是用人力手拉車,像蝸牛挪動般實現轉移。一輛手拉車三到四個人,一共有幾十輛手拉車,邊推邊拉。而且那幾天碰巧老天還下了傾盆大雨,雖然汗流浹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還是汗水。我當時想,只要能向前挪動一步,就是我們的成功,就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後來一干就是幾十公里,道路泥濘,坑窪窄小。由於這些設備太重,捆綁鎖緊難度很大,幾個晝夜我們才搬運完成。那種艱辛與折磨,與我當年牽牛時,對牛在耕地時的感受是一樣的。”

因爲搬遷,路橋中學校辦工廠的名稱就不能再爲李書福所用。後來在工辦主任的幫助下,李書福纔拿到了鄉鎮企業的營業執照,化身正規軍,名字叫做黃岩縣石曲電冰箱配件廠。

證件齊全後,李書福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研發新品,擴大產能。由於技術過硬,產品供不應求,石曲電冰箱配件廠的產品一度銷往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冰箱廠。

李書福看到企業發展如火如荼,野心進一步膨脹,他決定向產業下游終端進軍,開始生產電冰箱、電冰櫃等製冷設備。這又是一個頗具魄力的決定。彼時,民營經濟還未獲得國家正式認可,而電冰箱這種之前國家統一配售的商品,也沒有生產政策落實。但李書福膽子夠大:你雖然沒有批准生產,但也沒有禁止啊。既然是改革開放,摸着石頭過河,那我就先生產看看。

1986年,李書福正式組建黃岩縣北極花電冰箱廠,再一次闖進民營經濟的禁區。由於質優價廉,供不應求,沒過兩年,北極花便成爲國內知名的冰箱品牌。高峰時期,北極花年銷售額一度超過國營冰箱廠,達到4000萬元,成爲了台州最大的民營企業。當時年僅26歲的李書福,也成爲了十足的千萬富翁。

但好景不長,1989年6月,國家頒佈定點生產冰箱的企業名錄,北極花未能位列其中。“因爲客觀環境的變化,加上內部股東意見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憊,然後我把全部資產送給了鄉政府。政府接管後,我雖然一夜迴歸無產階級,但渾身輕鬆,就跑去上大學了。”後來李書福回憶道。

關於李書福的這段說法,筆者是半信半疑。把企業的固定資產送給政府不無可能,但是否保留一些流動性資產,還有待考證。畢竟如果沒有一些財產傍身,我想李書福不太可能暫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4/ 再戰乾坤:中途輟學,重燃創業激情

從高中畢業到離開冰箱廠,李書福在商海也闖蕩了8年,他覺得是時候好好沉澱一下自己,便跑到深圳大學進修學習。

說是學習,但現在回想起來,作爲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李書福去深圳根本就是考察市場。有一次,李書福和朋友去一處裝潢材料市場閒逛時,發現一種叫“美鋁曲板”的進口材料很有市場前景。幾番瞭解之後,李書福覺得機不可失,便決定中斷學業,回到台州再戰商場。

很快,李書福和兄弟聯合創辦的工廠,便生產出中國第一塊美鋁曲板。由於質量過硬,價格便宜,很快替代了進口產品,在國內一炮打響。生意最好的時候,李書福生產的美鋁曲板不但內銷,還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直到今天,這個企業還是李書福家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不過李書福在這個行業沒呆多久,就選擇個人退出,把公司交給了哥哥李書通打理。原因和當初鍊金一樣:被人抄襲,同質化競爭,利潤下降。後來李書福不免吐槽:“雖然當時我們有專利,有所謂的知識產權,但被別人拷貝,也許是那個年代的命運安排。”

其實不僅是90年代,即使是現在,中國的創業環境依然是全世界競爭最爲激烈的環境。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企業要想不被別人模仿,就需要不斷鞏固自己的護城河。誠如馬斯克所說:“只要你的創新速度足夠快,就不用擔心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競爭對手永遠只能追着你的屁股跑。”

像很多私營老闆一樣,李書福也曾在預期利潤的驅動下,頭腦發熱,抑制不住擴張的衝動。退出裝潢行業後,恰逢92年海南房地產市場如火如荼,李書福便帶着數千萬元奔赴海南,加入了炒房大軍。

可惜在李書福之前,已有潘石屹、馮侖、王功權等大佬先行入場,所以李書福不幸地當了一回接盤俠,把幾千萬元雪花花的銀子都葬送在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多年以後,每當記者提到這段經歷時,李書福都諱莫如深,不願多談。他只說到,海南炒房給我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只能做實業。”

5/ 暗度陳倉:不知“天高地厚”,打造中國首家民營車企

在深圳學習期間,李書福就曾花6萬元買了一輛中華牌轎車。沒想到的是,幾年後當他敗走海南時,竟然動起造車的念頭。

不過整個90年代,國內汽車行業都沒有向民營企業開放,所以當李書福找到台州市黃巖區經委的領導,剛把要搞汽車的想法說出口時,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覆。李書福不甘心,又找到省機械廳,得到的答案還是“不可能”,相關領導告訴他:“你去北京也沒用,國家不同意,工廠不能建,汽車就是生產出來也不能上牌。”

幾次打擊並沒有讓李書福徹底放棄,他決定曲線救國:先辦摩托車廠,再伺機造車。1993年,李書福便花費數千萬收購台州臨海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郵政摩托車廠,開啓了浩浩蕩蕩的造車浪潮。

一開始,李書福造的是跨式摩托車,但銷量並不好。後來一次意外,李書福發現踏板摩托車簡單易造,但進口價格昂貴,國內又沒人制造,他便轉變了產品方向。經過一年研究,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誕生,產品投放市場後供不應求。

緊接着,李書福又與行業老大“嘉陵”合作生產“嘉吉”牌摩托車。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摩托車銷量不僅佔據國內踏板車龍頭地位,還出口到美國、意大利等32個國家。

摩托車事業紅火的同時,李書福也不忘爲將來造車佈局。

1996年6月,不久前正式成立吉利公司的李書福把剛畢業的安聰慧叫到身邊,後者現在已經成長爲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兼CEO。李書福指着一張圖紙告訴安聰慧:“你去臨海造一個摩托車廠吧。”

一個月後,在辦事的路上,李書福突然對安聰慧說:“那塊地我們要用來造車。”“是那種車嗎?”安聰慧很驚訝,指着車窗外的一輛皮卡問。“不,就要造這種奔馳車!”李書福看着對方,拍了拍車內的座椅說。“我們審批的不是摩托車廠嗎?”安聰慧驚呆了。“如果我們說是汽車,能被批下來嗎?我們就給他來個暗度陳倉。”李書福狡黠一笑。

在基地秘密建設的同時,李書福也開始了造車運動。他買來幾輛奔馳車,又從一汽弄來紅旗的底盤、發動機等主要部件,然後用玻璃鋼敲打出外殼,最後將它們組裝起來,造出來了一輛“新車”。隨後,李書福興奮地開着這輛車上街兜風,但很快就受到主管部門的警告:沒有生產許可證造出來的車是“犯法的”。

1997年,在一次閒聊中,李書福瞭解到四川德陽有一家國有車廠瀕臨破產,當即投入數千萬將其收購。但對方的資質只能生產微型客車,要想生產兩廂車的話,就必須與政策打擦邊球。但這對於一向膽大的李書福來說,已經足夠。隨後,吉利正式宣佈投資5億元,進軍汽車產業。

消息傳開後,吉利引來很多人嘲笑。在他們看來,汽車行業屬於國企壟斷,一個毫無造車經驗的民營企業也想來插一槓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對此,李書福的迴應相當霸氣:“造汽車沒什麼難的,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嘛?”

多年後,當記者問起當年爲何有如此堅定的造車決心時,李書福坦言:“雖然當時沒有多少人相信吉利能造車,但是我堅信未來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會更加成熟,中國現代化也會持續推進,中國也一定會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而那時,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那將是多麼糟糕的事情。在這個歷史性的商業機遇面前,儘管進入汽車行業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成長,這是用錢買不到的機會效益。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堅定不移地進入汽車領域。”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輛汽車“豪情”下線,李書福發出700多張邀請函,辦了一場100桌的酒宴。當天,李書福穿着西裝,打上領帶,等候嘉賓到來。但由於吉利還是黑戶,沒什麼嘉賓敢來捧場。

7點,8點,直到10點,嘉賓席那幾桌仍不見人影,李書福心如刀割。“開始!”他實在等不及了,便大聲喊道。就在這時,一個聲音響起:“書福,我來了!”李書福轉身一看,原來是時任浙江省副省長的葉榮寶。那一刻,他熱淚盈眶。多年後,李書福再次談起當時的場景,仍然覺得有些心酸。

豪情下線後,李書福繼續爲吉利奔走,他在媒體和公衆面前,爲民營企業搖旗吶喊。1999年,當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視察吉利時,李書福還動情地懇求領導:“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一個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

2002年11月初,漫長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在中國入世前夕,吉利終於如願拿到轎車的生產許可證,成爲了國內首家民營車企。

6/ 一鳴驚人:收購沃爾沃,上演“蛇吞象”

在吉利汽車初期,和大多數民營企業家一樣,李書福用性價比打開了國內市場。當時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輛價格都在3萬元左右。高檔一點的吉利優利歐售價也不過4萬元。超低價位也引發了同類小轎車的降價風潮,汽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

在價格的優勢下,吉利汽車很快就成爲中國汽車十強企業。但與此同時,吉利卻成爲廉價低端的代名詞,它甚至被戲謔:“開吉利車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

另外,因爲過於模仿其他汽車,吉利也沒少吃官司,李書福的處境一度十分尷尬,情緒也極端低落。有人說他當時快瘋了:見人就講自己是怎麼造出3萬元的轎車。甚至有一回,他與同事喝酒後號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搶,每天從早晨6點半工作到晚上11點,辛辛苦苦辦企業,爲什麼別人總嘲笑我?”

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李書福萌生了收購高端汽車品牌的念頭。

2006年,隨着零部件和鋼材成本的上漲,李書福發現吉利幾乎沒有什麼利潤空間,他意識到,享受幾年市場紅利的吉利是時候痛下決心了。次年,在李書福的主導下,吉利發佈《寧波宣言》,開始實施全方位的戰略轉型:不打價格戰,打技術戰、打品牌戰、打服務戰、打道德戰。口號也從以前的“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向了“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

慶幸的是,實施戰略轉型的第三年,當自由艦、金剛、遠景等新車型逐漸替代豪情、美日、優利歐時,吉利便度過了陣痛期,銷量達到33萬輛,比2008年淨增10多萬輛,並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一個全新強大的吉利汽車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清晰起來。

在吉利不斷苦練內功的同時,李書福也清楚知道,高端品牌的建立和技術的提升,絕非一日之功。爲了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他必須給吉利找一個“好老師“。因此李書福選擇收購一些國外整車和零部件廠商,其中最被他看重的,就是沃爾沃。

早在2002年,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就語出驚人。他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對員工們宣佈:“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臺下的員工一臉迷茫:老闆是在開玩笑嗎?

確實,當時的沃爾沃是全球四大豪車之一,歸屬於福特集團,有着近70年的光輝歷史。而吉利只不過是個剛剛踏入行業的新人,既沒品牌,也沒資金,談收購無異於癡人說夢。

李書福的這個想法,被無數人瘋狂嘲笑。但他沒有放棄,此後幾年一直在默默準備。到了2007年,一場金融危機爲李書福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彼時,福特公司深陷財政困境,虧損額高達126億美元。時任福特CEO的穆拉利便推出“一個福特”戰略,陸續出售路虎、捷豹等子品牌,但仍然捨不得出售沃爾沃。沃爾沃自從1999年被福特收購以來,始終沒有扭轉虧損的局面。李書福覺得機不可失,決定全力出手。

他先是跑到英國匯豐控股的總部“找錢”,在得到對方的融資支持後,親自前往美國拜訪福特高層,不過很快碰了一鼻子灰。李書福沒有放棄,又連續兩年跑到美國底特律參加車展,目的就是找機會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喝杯咖啡,聊聊沃爾沃。

最初,在福特公司高層看來,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的計劃,完全是“蛇吞象”式的妄想,是自不量力的表現。然而,李書福軟磨硬泡的時間長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記住了這個黃皮膚、笑眯眯、執着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因此,2008年底,當福特公司決定甩掉沃爾沃這個包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書福。

爲了能夠順利收購沃爾沃汽車,李書福還挖來了4位業界的頂級精英——原華泰汽車集團總裁童志遠、原英國石油公司的高管張芃和袁小林、原菲亞特動力科技中國區總裁沈暉,打造全新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既瞭解國際併購事務的規程,也熟悉與歐美國家政府打交道的套路,因此成爲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行動的決策機構。

據說談判時,吉利收購團隊光是準備的資料就重達幾十公斤,成員經常往返於國內和歐洲,有時早上醒來都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在所有收購條件中,工會問題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行動中經常遇到的“攔路虎”,李書福也碰上了這個難題。

有一次,在和沃爾沃公司的工會代表談判時,對方給李書福出了一道難題,問他能不能用3個詞來說明,爲什麼吉利是最合適的競購者。當時場上的氣氛有些尷尬,主持人本打算出來圓場,但李書福擺擺手,決定自己面對這道難題。英文不太好的他這樣回覆:“我想說的3個詞就是I loveyou。我愛你們,我愛沃爾沃這個品牌。運營好沃爾沃品牌,以及愛護沃爾沃的員工、保障員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責任和義務!”

李書福的這番表白,贏得了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終於在兩個競購者——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和中國吉利集團當中作出了選擇:吉利集團被列爲優先競購者。

此時,再也沒有人譏諷李書福的“癡心妄想”。2010年3月28日,吉利與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簽約,以18億美元拿下了沃爾沃汽車,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豪車品牌的車企,一舉改寫了歷史。

7/ 兼容幷蓄:優勢互補,登頂國產汽車品牌之首

收購完成後,很多人擔心吉利無法融合沃爾沃汽車。畢竟自1999年被福特收購後,沃爾沃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而早前上汽收購韓國雙龍的失敗也是前車之鑑。

但李書福似乎很有信心,他發誓用兩年時間讓沃爾沃盈利。在李書福看來,沃爾沃之所以虧損,原因是規模小,研發投入大,導致單位成本很高。他認爲只要將規模做上去,就能盈利。

那怎樣把規模做上去呢?李書福的辦法是充分放權。之前福特收購沃爾沃後,派了一兩百人過去,導致很多中高層都是美國人,嚴重影響了對方員工的積極性。與之相反,吉利對沃爾沃實行“港人治港”式的管理。李書福認爲,沃爾沃就像一隻困在籠子裡的老虎,吉利要做的就是放虎歸山,恢復它的野性。

他還提到:“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兩者是兄弟,不是父子,未來的方向是像大衆和奧迪那樣。同時,雙方要通過聯合研發、聯合採購來發揮協同效應。”事實證明,李書福的這一策略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吉利的支持下,沃爾沃從一家主要依賴北歐市場的區域性公司,開始走向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三大主流市場。其中,中國市場成爲其主要增長市場。另外,沃爾沃汽車擁有品牌,掌握技術,卻沒有一個好的產品策略。而吉利總能很快跟隨潮流,知道什麼車型會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在這種優勢補充下,過去11年,沃爾沃汽車全球年銷量翻倍,成爲發展最快的豪車品牌之一。

2021年10月29日,沃爾沃汽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220億美元,成爲瑞典20年來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上市。

在吉利賦能沃爾沃的同時,也從後者身上獲得了中國車企最渴望的技術。併購11年來,吉利在全球建起了五大工程研發中心和五大設計中心,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通過與沃爾沃汽車聯手,協同全球資源和人才,打造SPA、CMA等模塊化架構及新的三大件技術,吉利在很多技術領域躋身世界主流製造商水平。

擁有強大的技術,再加上市場的敏銳,吉利先後推出了帝豪、博瑞、博越、星越、領克等多款令人驚豔的中高端汽車。2017年,吉利汽車全年銷量突破124萬輛,登上了國產汽車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這個成績一直蟬聯至今。

總的來說,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創造了雙贏局面,先後被收入哈佛、沃頓、中歐等全球著名商學院案例庫,堪稱全球汽車併購史上的成功典範。

8/ 百年樹人:教育大王,深耕民辦教育20年

吉利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還跟李書福重視教育和人才有關。

1997年,李書福剛踏進汽車行業時,中國汽車行業不僅設備條件落後於國際水平,人才儲備也是極爲匱乏。秉着“要造好車,先造人才”的理念,李書福創立了吉利控股集團的第一所學校: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

後來這所看似普通的民辦學院,成爲了吉利控股集團的“教育胚胎”,孵化出浙江豪情汽車工業學校、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三所全日制院校。辦學20餘年,這三所學校共爲汽車產業鏈輸送了23000餘名人才,成爲汽車行業各個環節上的中堅力量。

到了2000年,李書福不滿足於辦一所只輸送技術人才的技術學院,他希望能創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爲中國汽車行業、乃至更多高精尖行業和整個中國社會培養、輸送人才。不過在當時,全部高校都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創辦和管理。這樣的想法,不亞於天方夜譚。但李書福還是突破重重困難,最終建成了一座耗資上億的北京吉利學院。時至今日,北京吉利學院成爲了“國家汽車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已有2000多位校友成長爲中國大中型企業的高管。

2005年,李書福又將目光瞄準了教育資源匱乏的海南,出資建設三亞市最早、規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三亞學院。作爲三亞市第一所本科院校,如今的三亞學院不僅被評爲六星級中國頂尖民辦大學,還連續6年躍居中國綜合類民辦大學排行榜第二位。

涉足教育行業20多年,吉利一共開辦了10所院校,覆蓋從職高到研究生院不同的層次,爲社會培養人才超過15萬人。其中,10%的人才進入了吉利,成功反哺了當初爲自己提供求學機會的企業。

顯然,“校企合作”這條支持中國高精尖科技發展的閉環鏈條,李書福已經走通。

“除了造車,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軟的情懷。”在一次公司高管會上,李書福動情表示,“到今天爲止,吉利唯一跟別人不一樣的,就是我們擁有強大的教育培訓系統。”

9/ 破繭重生:智能電動浪潮起,老將披掛再突圍

回顧李書福過往幾十年的創業經歷,你可以發現一個關鍵詞,那就是“轉型”。從照相館到冶金,冰箱配件到冰箱,裝潢材料到摩托車,中低端汽車到高端汽車品牌,本土化再到全球化,李書福帶領吉利抓住時代每一個機遇,迎難而上,不斷升級打怪,纔有了今天屹立於世界五百強的全球性汽車工業集團。

曾經有一個記者問李書福:“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李書福的回答是:“世界發生了改變,而我卻還不知道。”

從這個答案可以看出,作爲改革開放第一代的企業家,李書福的成功得益於緊跟時代的脈搏,所以最怕的就是被時代拋棄。可能對他而言,這既是一種失利,也是一種恥辱。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想要抓住每一個時代的紅利,其實並不容易。而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吉利最近幾年的轉型就遭遇了不少挑戰。

其實說到發現趨勢,李書福和吉利的感知並不遲鈍。早在2016年,在致全體員工的新年賀辭中,李書福就提出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稱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將實現由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企的戰略轉型。

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吉利在過去幾年也做了不少努力。爲了提高自身電動化的技術,吉利在2018年用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的股份,成爲其最大股東。而就在不久前,吉利還花了33億美元成爲沃爾沃卡車集團最大股東,積極佈局新能源商務車賽道。

爲了提升自身智能信息化的能力,吉利在去年年初和百度達成合作,雙方合資成立百度智能汽車。顯然,百度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積累,能給吉利帶來很大幫助。

除此之外,李書福最近兩年還緊鑼密鼓佈局了車載芯片、手機、衛星等領域,最終的目標應該是想打造一個車聯網生態。

李書福曾經暢想過汽車的未來:“它一定會成爲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一定會幫助主人解決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垂直起降,自由飛行在江河山川、城市鄉村;一定會成爲主人的秘書、保鏢,爲主人賺錢,幫主人消費,逗主人高興,與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幫助主人增長知識;一定會自己去清洗、保養等。”

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過去幾年,吉利的轉型並不順利。2016年,吉利就推出了“帝豪EV”系列純電動車。但由於各項技術參數不佳,這些車型很快就被市場淘汰。2019年4月,吉利又推出高端純電動品牌“幾何汽車”。但和旗下沃爾沃高端純電品牌“極星”一樣表現不佳,最近一個月的銷量才堪堪破萬。

截止目前,吉利電動車的年銷量只佔總量的5%,和當初定下90%的目標相去甚遠。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經說過:“相比傳統燃油車,智能電動車是個新物種,要想造出這個新物種,理想組建的團隊也必須是一支全新的跨界團隊。”李書福也顯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爲此,2021年3月,吉利又成立了一個完全獨立的高端純電品牌:極氪汽車。

據極氪汽車CEO安聰慧透露,極氪目前的團隊只有30%來自傳統燃油車廠商,而70%是跨界人才。傾力打造之下,極氪也沒讓李書福失望,其首款量產車型極氪001在去年高調亮相後,就廣受好評,獲得了超出預期的訂單量。

不過當下新能源車賽道如火如荼,不但各大傳統廠商在積極轉型,更有許多互聯網和科技巨頭躬身入局,未來幾年的競爭將異常激烈。有人說,2024年將是新能源車行業競爭的一個轉折點,那時的吉利是否能夠轉型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10/ 寫在最後

120元起家,從一開始小打小鬧的照相館,到最後扛起民族汽車品牌的大旗,李書福在商海浮沉中七進七出,經歷堪稱傳奇。李書福的人生不可複製,但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1)勇於探索,緊緊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

2)勤奮鑽研,每次創業之初都深入一線參與生產;

3)重視人才,懂得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4)目光長遠,早早就爲吉利全球化做出佈局;

5)持之以恆,爲中國汽車產業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有記者曾問李書福:“您害怕吉利有一天會倒閉嗎?”

李書福笑答:“不害怕,沒有一點壓力。因爲我是農村來的,你說我怕什麼,失敗了沒有關係,回去種地、養龜、養蝦,對不對?承包兩畝地,一畝地種菜,一畝地種水稻,怕什麼呢?有吃有喝。”

的確,沒有這樣的心態,李書福或許很難堅持到現在。

參考資料:

1、《李書福自述成長曆程:致敬改革開放》,李書福,吉利控股集團

2、《汽車狂人李書福》,袁昱,環球人物

3、《吉利集團李書福:如何把握致富機會?這3點特質必不可缺!》,吳昕,大佬說

4、《李書福:從120元照相起家,如今花500多億買奔馳,成其最大股東》,張靜波,華商韜略

5、《吉利集團李書福:讓中國汽車“跑”向全世界》,中華工商時報

6、《造車23年,李書福終於遇到麻煩了》,郭儒逸,商業人物

7、《李書福,一位被汽車“耽誤”的教育家》,方君翊,正和島

。END 。

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xtydqi@qq.com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佈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