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山花爛漫時》,985海歸媽媽開始反思中產育兒:不應該把娃保護得太好

看點最近,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以9.1的高分位列豆瓣榜首:沒有尷尬逗笑、廉價煽情,而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具象化。在張桂梅校長和女高的故事背後,那些讓孩子精神富足的育人理念,或許與中產父母們面臨的教育難題成正相關。面對如今的中產教育困境,兩位出身名校的媽媽就結合電視劇,用親身經歷,聊了聊她們對此的理解。

文丨蕭言 編丨袁梓曦

最近,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以9.1的高分位列豆瓣榜首。

電視劇改編自張桂梅校長的真實故事。在雲南邊緣華坪縣工作的她,因在家訪中看到當地女孩因種種原因輟學,下定決心要創立一所全免費女高。

原以爲,這會是一部宏大敘事、着力講情懷的劇,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大膽地拍出了張桂梅校長和她的夥伴們一個個生動的瞬間:讓人感懷落淚的故事有之,讓人捧腹的情節亦有之。

創辦華坪女高的路上有着“九九八十一難”:拉經費贊助、招老師、招學生、搞成績……但張校長和師生們主打一個“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看上去,大山裡的教育離我們很遠。可是,當外灘君和兩位出身名校的母親,探討了這部劇後,發現原本的理解還是侷限了——它是一個教育故事,也是一個實幹家的創業故事,更是一羣探索者的故事。

在故事背後,同樣引人深思的還有讓孩子們精神富足的育人理念,這一點不論山村還是城市,都是相通的。

兩位母親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在旁人眼中多少帶着“精英”標籤。

李筱菁,39歲,出生在上海,高中去澳洲做過交換生,LSE(倫敦政經學院)碩士畢業,屬於同齡人裡不太常見有留學經歷的人,目前在投行工作。

另一位方睿,年紀稍長,新上海人,經歷過“做題家”式教育,曾是上市公司財稅總監,目前從事保險經紀人工作。

在她們看來,山裡的老師、孩子不是“同情對象”,他們的精神充沛、富足,富有意義感,還有超強的解決問題能力;在他們成長蛻變時,也表現出自省、幽默,勇氣,充滿魅力。

很多時候,這些恰恰是中產父母們面臨的教育困境。

“我發現周圍的人都不開心,婚姻問題,或者事業沒有什麼動力,在沒有目標感地‘雞娃’。”

“我們的教育好像無所不能,但空心病、無意義感等問題卻依舊屢見不鮮。”

就像李筱菁說的:“這些女孩不是隻會刷題的‘空心人’,她們那麼具有生命力,需要被改變的是自詡爲‘精英’的自己。”

“不得了的領導力”:智慧與力量並存

“在我身邊的許多人,好像都沒有太多要克服的困難。但人的心態成長、成事的能力是沒有捷徑的。它需要的是經歷,自己蹚出一條路來。” 李筱菁說。

如果沒有看過太多張校長和華坪女高的報道,在看電視劇前,很多人對女高成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校長傳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形象上。但瞭解過後,兩位媽媽都被張桂梅能屈能伸、有勇有謀、臨危不亂的領導者氣質吸引。

故事從女高的001號學生穀雨開始。她母親去世、父親酗酒,才14歲就被定親,只爲三萬彩禮。但如果考上大學,三年就能賺回來。“要三萬就把自己一輩子賣掉嗎?”

其實穀雨並非不懂這道算術題,但在她面前,是千千萬萬個同樣命運的女孩。“這個地方的風俗就是早婚早育,女娃早晚都是別人家的人,哪個會往上面投錢?”

這件事擱一般人,也許都放棄了。甚至後來從城市來的老師去山裡招生,還被人當成人販子。但面對這板上釘釘的命運,張桂梅硬是身體力行,和老師們把孩子們一個個“搶”回了學校。

面對有心讀書,卻被家、被陳舊觀念困住的穀雨,張桂梅把前來提親的媒婆嗆了回去,又親自翻牆解救被捆綁的穀雨,還答應她父親補上三萬彩禮,給了穀雨一個清淨的讀書機會。

面對疼愛女兒卻家暴妻子的老蔡,張桂梅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老蔡保證不再家暴,讓蔡桂枝沒有後顧之憂地去上高中。

就這樣,從在全國黨代會上的真摯發言,到親自在工地上監督施工進度,再到在滂沱大雨中,靠用牛車、自行車和肩背手提,張桂梅和老師們把大山裡的女孩們接進了華坪女高。

毋庸置疑,張桂梅對學生們的愛與責任感,正是她“領導力”的源泉。

但領導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未當過管理者的張桂梅,在一步一個坑中不斷成長。

一開始,她的教學管理方式不妥當,對老師很嚴厲,蔡虹作爲社招的第一批老師幾乎是被“誆”來的,在離職前,她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不滿,“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吃得比豬差,白天當老師,晚上當保姆,又當學生爹,又當學生媽”,沒有休息,沒有嘉獎。

在蔡虹離職後,張桂梅也開始不斷反省自己:改變對老師的態度,照顧到老師的利益,爲他們謀編制、漲工資。

她還擅長向上管理,讓同樣有教育情懷的馬副縣長和周局長成爲自己的盟友,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當建設華坪女高的事情遲遲無法推進時,張桂梅開始PUA主管教育的馬副縣長,“老百姓都說您腦子靈光,就是魄力不夠。”當馬副縣長“腦子一熱”下決心辦校時,張桂梅馬上來了一句:我看您很有魄力!

當被問起,學校缺資金、後繼無力怎麼辦?她表現得很自信坦然,“化緣,我是專業的”。

當被質疑沒有管理經驗不夠資格當校長時,傷心的張桂梅將自己的筆記本給了馬副縣長,拜託他一定要找合適的接班人。筆記本上是一個個被用心記錄的學生情況,這震撼了馬副縣長。最終,馬副縣長和周局長密切配合,爲張桂梅爭取到了校長的任職。

每一次,張校長總能精準抓住領導們的“弱點”,讓他們爲女高一同出力。網友們笑稱“雖然兩個人看着窩窩囊囊,但做了不少實事”。

領導力,不是字面看上去的一呼百應,它的背後充滿着奉獻與付出、智慧與力量。

這讓外灘君想起曾經採訪過的一個美國男孩。他的家庭幾代人信奉“爲他人付出,就是最好的福報”。因此,他在學校裡總是組織大家爲社區服務,也總是在沒人願意做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和時間。最後,他被哈佛大學錄取。領導力,一直是精英教育中格外倡導的品質,但是它的誕生,從來不在順境中。

媽媽李筱菁對此也頗爲感慨:“每個人都要獨自面對世界,華坪女高就是一個榜樣。”

最初,華坪女高沒有自己的廁所和食堂,吃飯和如廁主要靠搶。爲了能讓姑娘們吃上飯,張桂梅親自測試各個環節的時間,做了一張作息表。但是,實踐中效果不好。

女孩蔡桂枝,一掃高冷,拿出了錯峰行動的計劃。有的先去洗漱,有的先去搶飯,而且彼此互相幫助,終於讓每個姑娘都能吃上飯,並及時趕回教室上課。而蔡桂枝也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反觀自己身邊的一些事例,李筱菁覺得,有些中產家長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可能會讓孩子喪失體驗生活的某些切面。

比如,自己身邊有朋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學校教學紮實,但是老師也很嚴厲。最近,朋友孩子因爲在頂樓窗口扔紙飛機,被老師嚴厲批評。“她覺得這所學校教育理念不夠開放,立刻就想辦法給孩子轉學。”

李筱菁覺得,孩子已經入了學,未來也總要學會面對挫折,如果遇到一點磕磕絆絆,就想放棄,未必以後一切都能如願。先試一試和老師解釋和溝通,幫助孩子學會適應學校的節奏,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方睿也很感慨,人到中年的中產家長,往往也是一個家的頂樑柱或者一個企業裡的骨幹。如果自己身上有着張桂梅校長這樣的精神能量和處理現實的能力,就會賦予家和團隊以方向,從而有能力去破局。

真正的富養,是錘鍊堅韌的人格

除了出衆的領導力,張桂梅給予孩子們的精神給養深深打動了李筱菁和方睿。特別當人處於弱勢、處於低谷,無人問津的時候,張校長仍能保持作爲一個人的心氣。

兩位媽媽都提到了發人深省的一個問題:教育的價值,究竟何在?

《山花爛漫時》回答了這個問題:教育,不是幫助人成爲“人上人”,而是鍛鍊人格:當面對危機,面對人生的問題,能不能找到一個核心、一個支撐和一個爆發點,一種向上的信念。

在大城市生活的家庭,不必和山裡的孩子一樣,去吃生活的苦。但很多習慣精英標籤的白領們,卻困在“哪個學校畢業,幾歲出國”,在大廠幾歲做到了哪個級別,混哪個賽道更能“彎道超車”。

我們的孩子們見過許多市面,從小周遊列國,把最好的知識,當作壓縮餅乾吃下去,生怕浪費時間走彎路。連做公益活動,幫助別人,付出多少勞動,都做過“精算”:做這個公益活動,我們能得到什麼?“大家都算得太多,太卷,太聰明瞭。”

但當孩子們落入低谷時,他們還會有站起來向前進的底氣嗎?

前文提到的女孩穀雨,被張桂梅挽救進了學校,但當父親幾次來學校鬧事後,她決定先賺錢再讀書,然而卻在洗腳店遭遇男客人猥褻,自衛後反被對方送進了派出所。張桂梅幫她證明事實後,卻拒絕她回到學校,說“不歡迎逃兵”。

穀雨原本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孩子,但有了這麼一番經歷,她終於丟掉了玻璃心,“死皮賴臉”地也要待在學校,自己搭紙棚,在教室外旁聽,用盡力氣考入班級前三,拿到了重回校園的“船票”。也在考入雲南師大後,硬氣地和父親說,自己有能力獨立。最後,穀雨成長爲了華坪女高的一名優秀教師。

“每個人都會有弱勢的時候”。兩位媽媽說,“我也想告訴孩子,當一個人處於弱勢的時候,她怎麼沉穩面對;她必須自愛,當別人看輕自己時,還能重視自己,挖掘自己的價值,找到生活的方向。”

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滋養,張桂梅做到了。張桂梅曾說,“貧困是一種隱私”。

女高的學生們並不因爲貧窮而低人一等,她們同樣可以擁有健全的人格。在這個角度再看那段熟悉的校訓: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就能看到這並非給孩子打雞血,而是賦予孩子們獨立的思想,勇氣;還有自尊自信、美好的一切。

當然,張桂梅並不迴避客觀的困難,但有了這樣的精神底色,就不難理解她和老師、孩子們的韌勁兒從哪兒來。

大山裡的教育的缺陷,當然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缺陷,張桂梅自己都很明白。她清楚地明白其中的利弊,“我們這麼做,那是沒辦法”。

但她不主張“吃苦教育”,很意外電視劇還原了一件小事,在城裡和畢業學生們喝到“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後,張桂梅回到學校就給孩子們也買了一人一杯一共468杯奶茶。這是張校長給孩子們的“奢侈的浪漫。”

當柳細鶯和袁帥談戀愛,無心學習時,張桂梅沒有強行拆散,而是和袁帥打賭,他能在工地待滿一個月賺到錢,就讓柳細鶯退學。真到了工地打工,袁帥才明白柴米油鹽貴,理解了張桂梅的用心,主動提出分手。張桂梅也沒有批評,反而看到了男孩的閃光點“你這小夥子除了嘴上沒把門,還是個不錯的孩子”。

在首屆畢業生高考前,張桂梅帶領老師悄悄把孩子們的志願學校拔高了兩檔,填在公告欄上,當孩子們大吃一驚時,她雲淡風輕地鼓勵她們:“不知道學校在哪裡,去了就知道了。”

兩位大城市的“精英”年輕母親說,看完這部片子,她們周圍的許多家長被打動了。以前看着“我本是高山”這樣的勵志修辭,只是尊敬,但如今想來,這樣的方式,和我們和當下的世界和人生困境息息相關。

就像張桂梅在採訪中說的,“理想 、希望、 信仰,追求美好的憧憬,這些東西比什麼都有力量。我希望她們提高的不止是成績,還應該有眼界、心氣,不管將來何去何從,都要活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

面對更多選擇,孩子需要跨越舒適圈的勇氣

華坪女高首屆畢業生的故事是粗糲的,有着不破不立的血性。當時間流轉,時代在變化,女高的教育也變得更加細膩。

面對新的學生,新的挑戰圍繞在學生更多的可能性上,但這個過程勢必要跨出過去的舒適圈。

世界越來越寬廣,新學生的自主意識更強了。等穀雨大學畢業,學成後回校當老師,她們顯得更從容、鬆弛了。

女高的學生羅一一想學美術,遭到張校長的“棒打”。羅一一辯解說,“我什麼都沒有,但我有熱愛”,校長反問,“熱愛頂什麼用,是蒸着吃還是煮着吃?”

年輕的教師穀雨,給孩子安排美術老師,並幫助她“偷渡”去參加藝術考試,鼓勵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

當排名第一的學生準備退學,校長爲她想了各種辦法,但最終還是放棄了。身邊的老師問她,“你還勸嗎?”張桂梅說不勸了,“我們的教育太注重成績了。最重要的是人,他們的生命力。她有主見、有擔當、有蓬勃的生命力,到哪裡都能過得很好。”

還有劇中的丁笑笑老師,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大學校長,一畢業就給自己安排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但她心高氣傲,一定要走自己的路,選擇應聘華坪女高。最開始,無論是張桂梅,還是父親,都不看好她能留下來。

但她一咬牙就是三年,她親自去“搶”學生,睡在教室,半夜送學生去醫院,甚至在張桂梅低落時,對她說“你給我支棱起來”。有人評價,確實丁笑笑的背景讓她有底氣堅持這種理想,她不會被現實的柴米油鹽逼迫放棄理想,但恰恰是她在有更好的選擇時,還能一路堅持,更顯得可貴可敬。

兩位媽媽也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轉變職業道路,走在踏出舒適圈的路上,對劇中的情節也感同身受。

方睿分享了自己高材生轉行保險經紀人的故事。

她和先生都有體面工作,孩子在國際學校,“360度無死角的體面”,是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今年,家庭面臨經濟壓力,她必須出去闖一闖,選擇了轉行保險經紀人。但她身邊許多受過精英教育的中青年們,看不上這份工作。

“她們覺得保險公司就像在洗腦。我想給她們推薦產品,她們來了一句,‘你再談保險,我們就別出來聊了’。”但最近,她四處跑業務,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開了兩個大單,翻倍了曾經在外資企業拿過的薪水。

另一位媽媽李筱菁的經歷相似。儘管先生收入尚可,但她也擔憂如果學費供不上,兒子恐怕得成爲斷供娃。今年公司裁員,她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連連碰壁,現在做一份兼職,收入不比從前。但李筱菁說,“重新找工作,就像校長辦學,到處去化緣。”

面臨危機、變化,她們也更加反思起給孩子的教育:如果說上一代的教育主張給孩子一個技能、一個鐵飯碗,那麼今天,教育除了給予孩子技能,這份踏出舒適圈的勇氣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軟實力。

大山裡的這些孩子,有他們的人生課題。他們在用自己的能力“改寫命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義,感到勇氣力量。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也會面臨自己的人生選擇,甚至也會面對風風雨雨。

但不論未來如何,兩位媽媽都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隻優雅的刺蝟,一個空心的動物。方睿說,“希望孩子是個勇往直前的少年,過充滿希望而有意義的一生。”

放到任何背景下,這些探索、勇氣,跨越舒適圈的精神,都是寶貴的精神給養。

圖源:《山花爛漫時》電視劇截圖及豆瓣劇照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