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會餓!考證超強大的美食漫畫 日治時期女高校生成料亭接班人

漫畫清水創作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被稱「這是一本作者畫着會餓,讀者看着也會餓的漫畫!」(圖/蓋亞文化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這是一本作者畫着會餓,讀者看着也會餓的漫畫!」漫畫家清水創作《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取材自真實歷史資料、詳盡研究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飲食文化,重現臺北百年前的風情美食、消失的地景等,描述女高校生的友繪成爲家族經營的料亭第三代接班人,讓讀者一窺「女將」的職人生活

在傳統日本旅館或高級料亭裡,有個特殊的職務叫做「女將」,是經營管理的靈魂人物,她們總是穿着和服進進出出,不只負責店內大小事務運作,行爲舉止與氣質,也代表着這間店給人的印象。

而《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就是描述女高校生友繪是知名料亭「小梅屋」的第三代接班人,朝向女將之路邁進,爲了學校園遊會的吃食採辦任務,同時向第一代女將祖母證明自己能獨當一面,與夥伴們在各方親友協助下,走訪各臺北各處名家、餐廳,突破重重難關,齊聚各方料理,跨越國界的美食大放異彩,讓共襄盛舉的人們讚歎不已。

故事原本在《CCC創作集》連載,如今集結成單行本,也是是清水第一本漫畫單行本,他巧妙地在輕快的校園故事中,展開關於臺日歷史與飲食文化的故事,透過園遊會的橋段,帶出1920年代的日式美食與臺式料理如何互相交流,以及當時庶民服裝與生活背景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取材自真實歷史資料、詳盡研究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飲食文化。(圖/蓋亞文化)

其中背景「小梅屋」也真有其「屋」,原型是逸仙公園的梅屋敷,清水在開始創作前曾多次造訪,取得CCC編輯部整理的史料後,才知道原來過去的梅屋敷規模遠遠大過現在。而當時的街道景色,他則利用史料與「百年曆史地圖」查詢作爲參考,也會實地調查,就連角色們從車站走到永樂市場的路程,都希望能親自計算。 題材到手後,纔是棘手的開始。「畢竟是70年前以上的故事了,有些菜色的內容跟現在很不一樣啊!」爲了畫出當時的臺灣料理,如八寶鴨、糯米蓮子香菇飯、炸芭蕉、煎春餅等,CCC編輯和清水都用盡心力,「編輯還幫我找到臺灣料理專刊,介紹70年前的美食食材食譜。」取材的過程,他也赫然發現小時候吃過的日本和菓子竟曾在臺灣有分店。 在故事裡,友繪和同學們爲了要找遍有代表性的日式料理與臺灣料理,走進城市大街,也走進市民小巷,努力發掘臺日美食、到處試吃,希望能在園遊會上提供最棒的飲食體驗。在這些過程中,清水也仔細地做了場景與服裝取材,好比臺日女學生分別穿日式袴裙或漢服,在市場小巷裡工作的多是臺灣人等等。

▲清水確實細心描繪出1920年的時代氛圍。(圖/蓋亞文化) 清水也說,走遍大街小巷是他自己的習慣,「我是臺南人,國中開始就是鐵道迷,以前去臺北時,會特別去搭普通車基隆瑞芳、樹林等處看老車站,也會跑去看一些巷弄,走在巷弄裡,可以看見地方人家的各種生活樣貌。」

在漫畫裡,清水確實細心描繪出1920年的時代氛圍,包括臺日文化與生活背景、臺灣人與日本人間的微妙民族情感,以及飲食文化差異中可看出得風土民情,就連臺灣與日本都喜歡的便當,他都可畫出一番道理,好比說日本便當屬於清爽型、冷食仍是美味,但臺灣便當則是多屬熱食,裡頭的菜色也不宜久放。

▲清水也說「一邊畫一邊看食物真會很餓啊,尤其經常又是半夜⋯」(圖/蓋亞文化)

有趣的是,他也在漫畫裡放入鐵道梗,竟然被眼尖的讀者看出來,還傳訊息稱讚,「你的考究也太精緻了!」在那個畫面裡,友繪一行人要步行到大稻埕,在北門附近剛好有火車經過,火車上面有英文字,「當時的火車是200型,二戰之後改成CT240型,沒想到有讀者看出來。」讓他彷彿遇到知音。 清水說,自己小時候就愛畫蒸汽火車,「火車很難畫的,輪子車廂比例⋯都要考據。沒想到小時候的練習,現在用得到。」而在創作時,他也透露還會非常餓!「一邊畫一邊看食物,真會很餓啊,尤其經常又是半夜⋯」因此畫完這部作品,他也胖了好幾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