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正的臺靜農故居 世代交替間讀五四文人縮影

臺靜農先生於溫州街18巷6號,「龍坡丈室」庭院。(池上穀倉藝術館提供;莊靈攝)

臺靜農先生1970年代於「龍坡丈室」。(池上穀倉藝術館提供;莊靈攝)

莊嚴(左)、張大千(中)及臺靜農(右),于于張大千「摩耶精舍」共賞作品。(池上穀倉藝術館提供;莊靈攝)

已故國學大師臺靜農位於溫州街25號的故居,自今年初起面臨拆除命運,近日雖被登錄爲紀念建築,承諾不會拆除,然而他來臺後住了最久,知名的「龍坡丈室」,實則早已被拆除,身爲《我們敬愛的臺敬農老師》策展人,谷浩宇指出,此次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展覽,除了臺靜農的手跡書藝,亦可在攝影作品中重溫臺敬農真正的故居。

目前被文資人士保存下來的臺靜農「故居」,實則他只搬入1年便過世,他住了42年的「龍坡丈室」卻是早在30年前便已被拆除,當年臺靜農在暮年搬出舊居,整理書籍的過程中還曾向友人李霽野感慨自己的喪氣與不捨。

透過此次展出攝影師莊靈的攝影,可以還原「龍坡丈室」的書房與後院杜鵑,紀錄了臺靜農與莊靈之父,前臺北故宮副院長莊嚴,以及畫家張大千等人的交往:賞字、玩石、喝豆漿。

谷浩宇指出,臺靜農的一生幾乎是一部五四一代文人的縮影,相交者如魯迅、陳獨秀、胡適、劉半農、莊嚴等,從其《始經喪亂》手稿,可見人生與文學;《書藝集序》手稿,寫下書法與人生;臺大圖書館特藏組所收臺靜農珍藏書信:臺靜農父親臺肇基寫的家書等,「一代文人們字裡行間都是筆墨個性,完整了展覽中一個更寬闊的時代背景。」

除了展出的書法作品中可見林文月、施淑、蔣勳、林懷民、許悔之5位參展於收藏上的世代傳承,6月14日也將透過講座,由80歲、60歲與40歲三個世代的講者莊靈、盧廷清與谷浩宇,分享各自眼中的臺靜農。莊嚴是用相機記錄的父執輩相處;盧廷清則是鑽研臺靜農書法 20 餘年,在字裡字外細細品味;谷浩宇則是赴美主修中國美術史,從藝術脈動中看見臺靜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