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採關鍵礦物確保供應鏈 拜登減低對陸依賴少這一味

相較於陸地開採,開採海洋中的礦物污染程度可大幅減低。(圖/美聯社)

面對中國大陸主宰礦物市場之勢愈來愈盛,拜登政府正積極開拓關鍵礦物的供應,試圖確保供應鏈不致爲北京所斷。不過,「Defense One」11日爲文分析,即使美國礦業積極配合政府作爲,想要迎頭趕上大陸仍需數年時間。相較之下,更廉價而低污染的做法,則是開採拜登政府忽略的海洋礦產

文中指出,拜登於2月24日簽署行政命令,試圖保護美國關鍵供應鏈;其中涵蓋關鍵礦物。關鍵礦物是國防高科技與其他商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白宮聲明表示,「從電動馬達發電機中的稀土,到飛機使用的碳纖維,美國需確保在國家危急之時,不依賴外國來源或單一節點耗竭」。

在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中,要求所有聯邦機構立刻對4大領域進行總體檢,以解決供應鏈中的脆弱點。4大領域包括原料藥、關鍵礦物、半導體高能量電池

文中認爲,這道命令恰巧凸顯美國的困境,即自何處取得這些關鍵礦產。美國礦產探勘企業生產規模已縮減,探勘預算也縮減2位數。雖然在後疫情時代,美國採礦業將枯木逢春;但過去的衰退意味着美國企業一直沒有尋找新的礦物來源,遑論確保供應不斷。

相較之下,北京在關鍵礦物市場的主導地位日益鞏固全球稀土約63%由大陸生產;在諸如鈷、鋰等其他關鍵礦物的開採,中南海不是控制就是享有戰略利益,而這些都是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元素。

雪上加霜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報告,現有關鍵礦物的開採需要擴張5倍,才能滿足2050年的需求,這無疑讓美國陷入更深的斷鏈恐慌。

即使美國礦物探勘企業配合政府,積極提高生產,卻仍需要數年光陰才能迎頭趕上大陸。爲探勘籌措資金、改善開採行動都非易事。在美國,獲得礦物探勘許可並開始營運耗時10年,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時間、高額金錢,還有污染問題。

陸上開採造成龐大的環境負擔,考量企業家必須兼顧環境、社會與政府要求,往往讓投資者裹足不前,進而影響資金的募集。另一方面,政府、投資者與消費者,不斷地施壓業者並要求更乾淨且道德的供應鏈,使得業者生產模式與過程的碳排放,受到更嚴密的審覈,從而增加業者的成本與申請、營運的難度。

例如,光是生產1輛電動車,就需要50萬磅的原料。提煉原料與處理的過程,往往排放有毒的廢水,造成水源與其他自然資源遭到污染。

文章建議,拜登可透過開採海洋中的豐富礦產,來解決關鍵礦物供應鏈的困境。光是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伯頓地區(Clarion Clipperton Zone),就蘊藏數萬億的結核。其中,包含美國供應鏈所許的多種關鍵礦物。克拉里昂•克里伯頓地區橫跨夏威夷墨西哥,面積約170萬平方英里,深度3.4英里,迄今仍未有人在此開採;不過,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已授權18個主權國家與企業許可證,對該區域進行探勘。

結核採自海牀,對海洋生態體系的干擾大幅減少。與陸地採礦相比,過程製造出的碳污染減少約90%。唯一缺點爲運輸與加工過程,使用化石燃料。不過,海底結核的數量,絕對夠推動綠色轉型,並實現拜登政府供應鏈彈性的目標。

文中提到,拜登祭出的百日供應鏈總體檢,目的在於找出可於近日執行的措施。這將與國會一同合作,找出供應鏈上關鍵物品的脆弱點。文章建議,拜登可簽署《海洋法公約》,以爲獲取更多海洋資源取得法律支持。目前中國大陸、歐盟與其他166個國家都是簽署國;但美國卻因該法對環境的高標準要求而拒絕簽署。面對美國供應鏈青黃不接的困境,是時候加入《海洋法公約》;更何況,拜登還想在全球領導氣候變遷的行動。

文中總結,拜登這紙行政命令,除了協助美國對抗全球氣候變遷,更還要保持在關鍵領域的技術領先。這項行政命令再也寫實不過;但需要將範圍擴張至海洋,以獲得建構供應鏈所需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