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實驗學校的迷失

寒假時,我與孫子班上幾位同學的家長,互通有無的在準備着,孩子們想要爭取到鎮上新成立的實驗國中小就讀的報名資料。

圖/pixabay

影片一:英文自我介紹1分半至2分。

影片二:將校網公佈的19種圖卡,包括當地建築、器物、糕點、民生、樂器等物品,依照五行屬性分類,並錄製2分至3分鐘的影片,逐一闡釋你如此分類的理由。不符合時間規定則失去抽籤資格。

雖說影片不影響錄取與否,但據說這原也是學校用心良苦的,先讓學生與家長初步瞭解,很多課程就是要以這種『活潑』方式進行的,如果不適應這樣的作業方式,應該考慮打退堂鼓。

經過準備這二項報名作業,我分析自家孩子的優劣勢,決定放棄報名。

考量一:沒有包班制的導師,跟在旁邊苦口婆心的叮囑,小孩的主動性,並非積極與全面的;要想孩子順利跟上學校的作業,家長的參與度相對提高!但這卻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生活模式。

考量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同儕關係是很關鍵性的變數;如果依照學校的教學方針,着重的是團體的參與,常常有小組作業、專題、分組研究與報告,但是以抽籤入學的同儕,讀書態度、研究興趣與能力勢必有落差;想苦讀的人不能獨善其身,不想讀的人被迫入團。個人覺得這個年齡的小孩,學習掌握自己的進度、正視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的朋友,遠比經營組織關係來的輕鬆些,而不是成天被『小隊』、『小組』與成員之間的『推、拖、拉』等問題耽誤!

考量三:誠如葉丙成教授在親子天下文章中,提出檢視實驗教育的幾個重點:辦學理念是否經得起考驗、主導辦學者或團隊的背景、課程是否有整體性規劃、老師的教學品質與流動率、家長對學校的認同與支持、學生真正被教出來的樣子。我只能說,校齡尚淺,似乎也無法多作評價;相對的,就看家長願不願意送孩子去接受『實驗』了!

葉教授還提到:當前臺灣的社會常有種迷思,似乎以爲《實驗教育》就是比較先進、比較優質的教育方式。其實實驗教育僅是代表一個很大的羣體,這個羣體中的人,並不想按照政府的課綱教學,而是自己繕寫教學計劃送審,一旦通過便可自己辦學。但是,它並非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機構,因爲教育不是隻有辦學者的理念,還牽涉到團隊的共識、課程規劃能力、教學能態度、 學能力等因素。更何況,實驗教育的教學計劃,是否能跟高中銜接?是否能跟上聯考的答題需求?也是值得省思的因素!

夥伴們對於我中途退出頗多疑問,事實上,我並無明星學校迷失,我也無力評價實驗教育的優劣;但我是從參與中,實際評估自家孩子就讀實驗教育機構的優勢與劣勢後,決定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