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國內學生在英國大學的就讀體驗都在下降?
有沒有發現,最幾年國內的學生跑英國留學的,除了極個別好的學校,比如kcl,ic,lse這種的,其他大多都被吐槽說體驗度差。尤其是像Edinburgh和Manchester這種名校一樣逃不過被噴在讀學生滿意度不行,至於其他像南安啊,格拉這種的也是每年都挨最恨的罵。
爲啥現在的英國大學給國際學生的就讀感觀這麼差了?說好的留學產業國家了,不在乎吃相了?沒有人文關懷了嗎?其實我分析下來有以下核心原因。
No.1 老師薪資低,鬧罷工,很消極
這幾年不止國內大環境不好,英國這邊其實也一樣,很多市政府像伯明翰,諾丁漢都破產了。你其他的就更指望不上了。
英國大學這邊也一樣,目前同層級的大學來說,英國高校的工資確實是有點低的。你看南安和利茲這種學校在北美市場招聘基本薪資稅前最多給到4w鎊。而美國這邊,幾百開外的學校,也能10w刀起步,待遇真的不是一個級別。
和澳洲的大學比也是一樣,澳洲大學的教職員工待遇每年都在上調。就幾個主流留學地區,英國教職員工,甚至教授級別的薪資都是最低的。這也是爲啥很多英國人跑澳洲或美國去的原因。畢竟人往高處走。
而留在英國這邊的,要麼沒好的去處,要麼沒人來挖,要麼選擇擺爛,要麼執着於罷工。尤其是前幾年,一個學期都沒多少課時。老師帶頭不上課,事後還不補課時,考試難度一點都不降低。考不出就是學生自己問題,一堆掛科的,要延畢的,需要補考的,畢業都是個問題,體驗度能好嗎?
學校老師的待遇問題沒解決,會持續出生這種落差現象的。而且因爲待遇低,能招聘到的師資團隊也是越來越扁平化的,好的都被挖走了。留下的都是水平參差不齊的。這無論是對搞學術還是論文發表來說都是不利的。學生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學校的敷衍,從郵件的回覆到面基,到畢業難度,方方面面體驗都在下沉。
No.2 學校財務狀況不景氣,捐贈少,撥款少
前面是師資團隊的問題,其實核心還出現在學校的財政上,學校財政很多赤字的。你說怎麼提高待遇,提高設備,師資的積極度,又要馬好,又不給馬吃草能行嗎?
現在的英國大學,目前正在等一個契機,等REF這個榜單重新輪迴,大概下一個REF排名要到2026年更新,27屆可能會享受到重新洗牌的福利。學校需要拿到來自政府的撥款,畢竟現在的撥款是打折扣的。學校需要靠自己去經營,排名好點的學校,還稍微好點,畢竟和市場的合作,來自校友和工商界的捐贈都還可以。但靠後點的學校,現在是捐贈少,撥款又少,生源也少。
這種狀態下,已經有十幾個靠後的英國大學快面臨倒閉了,是真倒閉,不是鬧着玩的。就裁減課程已經止不住虧損了,節流沒用,需要開源才能支撐。但大環境就是這樣,哪來開源機會,只會雪上加霜。
學校摳摳搜搜的話,首先是招新的問題,新的師資難進來,所以開設的新課程就少。一些主要課程需要負責吸金,一些原本不需要承擔kpi的專業就有指標壓力。原本負責的一些老師也開始消極怠工表達不滿。反正都是事。
No.3 收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多,國際學生比例大,本土生源少
除了學校的問題,師資的問題,生源也是個問題。現在英國大學的生源構成也是個問題,重災區其實在本科,本科目前其實傷了一些根本的。英國本土很多學生沒錢繼續讀本科,不少學校被迫把一些本科位置讓給國際學生搞創收。碩士更加變本加厲,基本一些商科,傳媒,教育,社科,部分數學以及計算機也一樣,基本都是靠國際學生加持。
好的學校盈虧自然沒問題,好的學校不差學生,國際學生多反而經費多,可以拆東牆去補科研搞學術去,甚至可以修新學院建圖書館去。但差點的學校,尤其是100以後的,他國際學生號召力沒有啊。本土學生又讀不起,eu這邊生源老早就減半了。畢竟現在eu的生源過來沒有學費減免,沒有獎學金支撐。他們來英國的更少了。
現在英國大學的主力就是中國學生,印度學生,然後再是日韓,菲律賓這類的生源爲主。很多專業都是反向出國的,你說體驗度方面能好嗎?
總了個結:英國現在的高校其實是兩個層級,差異化很明顯。好的學校不差學生的,很滋潤,但有些學校管理團隊是富了個人,虧了基層的。比如謝大這種就是這樣,不知道謝大爲啥要約克的前校長,直接把排名幹到越來越差的高校刺客,你說你要他做什麼。基層沒得到自己權益,肯定得搞事,一旦搞事,受直接損失的就是學生,不但體驗度下降,學的東西減少,還可能辛辛苦苦幾年都搭進去,拿不到學位。
不要小看師資團隊搞留學生心態,惡意歧視國際學生,惡意掛科,惡意給分低都會讓你受不了的。這些東西而且沒辦法量化,誰也不清楚自己被針對。
反而這種體驗差的學校基本都是qs靠前的學校,招生困難一點的反而把學生當vip客戶一樣對待,驅寒溫暖,又給獎學金,呵護備至的。還降低語言要求,均分不夠破格錄取。搞學生心態的反而少點,除了老師罷工,其他沒啥問題。反而越好的學校,越被寵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