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仰俾斯麥外交 醉心權力均衡
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增修版》(和平國際)
在課堂裡,季教授花了不少的時間講俾斯麥的外交。俾相運用手腕,在歐洲諸國之間造成互相牽制的平衡局面,而以德國爲樞紐中心。季教授對俾相之手腕讚佩之至,說俾相的本事真不簡單─同時對付許多方面的威脅,從不失手。就像馬戲班雜耍藝人(juggler)能同時玩耍四、五個球,一面丟,一面接,搞得觀衆眼花撩亂,而玩球的人從容不迫,連一個球都不讓落地。爲什麼俾相這麼高明呢?季氏說,那就是因爲俾相深通「權力均衡」之真髓。季教授言外頗有自比俾相之意。我們都曉得,季教授是講究「權力均衡」的有名學者。他在位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建築在「權力均衡」之上。
俾斯麥在德王威廉一世手下,發揮了他的才幹,得意一時。國王對他尊重非凡,言聽計從。到後來,德王威廉二世登基,俾斯麥得不到信任,慘然下臺。季教授說到此事,悲惜之情,溢於言表。俾氏去職之後,他多年的心血便付諸東流。以德國爲軸心之歐洲均勢,於是崩潰,終於導致第一次大戰,死人無數,血流成河。以後,又連鎖的引起了種種國際的災禍,以至於今。
爲什麼歐洲均勢會崩潰呢?季教授認爲,那是因爲,俾氏去後,便沒有人能夠把「權力均衡」的道理,成功的運用在國際局勢上。但是,季氏也不得不承認,俾斯麥當權之時,過份的佔了法國的便宜。因此,俾相下臺後,法國便首先報復,引發了均勢之瓦解。
有一點問題,季教授沒有談到。「權力均衡」的狀態,其基本的性質,是穩定的嗎?能持久嗎?把四、五個球在空中玩弄,誰有把握永不失手呢?用權術的手腕對待別人或別國,他們會心服嗎?他們會不伺機報復嗎?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從累積的歷史經驗中,演化出一套觀念:在內政和外交上,運用權術和實力的,屬於霸道的範圍;運用仁德和實力的,上達王道的境界。能作到稱霸一時,固然不凡,固然有其偉大之處,但是局面難以持久。如果要奠定長遠的基礎,有了實力作後盾,懂得權謀手腕以外,還要以仁德信義爲最高的準則,如此令人身服心服,纔是千秋之計。由實力而權謀,再而信義而忠恕,層層而上,同時並用,才能成百年的大業。在霸道的眼光裡,只知權謀不知仁德。季博士推崇現實主義(realism),批評威爾遜總統的理想主義(idealism, 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924)。他的眼光似乎侷限在霸道的層面。在王道的境界裡,實力是輔助條件,權謀也許偶爾是必要之惡,但是長期來看,兩者都應服膺於信義忠恕,屬於下層的工具,而非上層的目標。
季博士能夠景仰中國的文化,在西洋政治家之中,他的眼光已屬難得。他能欣賞中國「以夷制夷」的權術手腕,也很不簡單。可惜,他了解中國的政治傳統有限。漢光武的「推心置腹」,以「柔術」治天下,而奠東漢數百年之基;孔明的七擒孟獲,「南人不敢復反」!唐太宗重用敵人魏徵,還大量容忍「那個村夫」當百官之前「侮辱我」,而開唐朝盛世。中國歷史裡王道的實例太多,不勝枚舉。(五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