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助力教育均衡發展,花都區探索教師交流新模式

在廣州花都,一場以“走教”爲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悄然進行,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專業教師上專業課程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也爲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增強了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如今,花都區計劃將這一成功經驗推廣至更多學科,以補齊教育短板,推進“1+9+N”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從“爲了需要”向着“爲了發展”的2.0版本邁進。迄今爲止,花都區共有57名參與“走教”工作的教師,分佈在14所學校中,惠及上萬名學生。

走教1.0版本:爲了需要而走教

補齊鄉鎮基礎教育短板事關民生。在今年的花都區慶祝教師節大會上,花都區委書記邢翔表示,要給孩子提供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花都區西部教育片區轄炭步鎮、赤坭鎮,屬於相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共有18所公辦中小學校,其中教學班不足12個的有7所,最少的一個學校僅70餘名學生,音體美學科教師配備不足的問題較爲突出。

“農村地區學校規模小,有些學校沒有配備音體美老師,這類課就由語數英老師來兼教,有些辦學規模大一點的學校,音體美老師的課時量也較少,總的來說就是一方面專業老師沒有課上,另一方面學校沒有專業的老師來任教。”花都區教育局西片教育指導中心主任葉添華介紹道。

爲解決西片專業教師師資短缺的難題,也爲了保障西片全體學生都能享受同等優質教育的權利,從2018年開始,西片教育指導中心在花都區教育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區率先開展走教和學區教師交流工作,通過打破校際壁壘,優化師資學科結構,來解決鄉村音體美教師配備不足的問題,保障了課程開齊開足,補齊校際間、教育集團校間、城鄉間教育發展短板。

彼時,走教包含的科目主要是音樂、體育、美術、心理等,讓孩子們在接受主科教育的同時,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課程。“農村地區的孩子,以前唱歌經常跑調,接受專業音樂老師的教育後,藝術素養大大提升,近幾年在市、區的藝術素養監測成績中得到顯著的提升,西片師生藝術作品參加區級以上評比,也屢獲殊榮。”葉添華表示。

走教2.0版本:爲了發展而走教

在走教和交流輪崗工作施行以來,學生精於“學”,教師精於“教”,花都區西片的教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2023年,花都區開始探索走教工作2.0版,從“交換式”演變成“車輪式”,由學校“缺教師、課不齊”到“有教師、開齊課”再到“配強師、上好課”,吸納更多學校參與其中,同時走教學科從音體美拓展到全科,不斷促進花都教育高質量發展。

“以前走教工作主要侷限在兩所學校之間,現在增加至三所學校甚至更多,比如說某所學校接受了其他學校音樂課走教的同時,這所學校也派出美術老師,前往另一所學校走教。”葉添華對“車輪式”走教工作模式進行了闡釋。

從被動的“爲了需要而走教”到主動的“爲了發展而走教”,花都區走教工作模式不斷更新迭代,趨於成熟。教師到走教的學校授課,不再是一味地幫扶,彌補學科教育的空白,也是向同學科更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

吳泳琪是參與花都區走教工作的一名美術老師,每個星期從自己任教的藍田小學到蓮塘小學走教,爲了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她也會到炭步鴨湖小學走教,向該校更專業的版畫老師學習版畫知識,隨後再將自己所學運用到蓮塘小學的走教中。“這個過程我和學生實現了共同成長。”吳泳琪說。

花都區通過走教工作,讓專業的教師上專業的課,促進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提升,教師的職業發展也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職業幸福感增強。它讓我們看到,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才能找到最適合當代學生的教育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幸福感無疑是最爲重要的支撐點。我們期待花都區在未來能夠繼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爲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記者 冷霜 通訊員 張智虹 李沁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