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益領養背後的黑生意經

來源:北京青年報

警惕公益領養背後的黑生意經

胡欣紅

“掃碼走流程領貓時,根本沒注意還要分期付款!”提起此前“免費領養”一隻小貓的經歷,就讀於安徽合肥某高校的小明氣憤不已。原本想“免費領養”卻意外背上爲期24個月的分期債務,每月需支付398元用於購買貓咪用品。時隔半年多,小明算了一筆賬,當她最終結清債務時,所付總費用將超過9500元,遠超購買貓咪的實際價值。(3月24日《法治日報》)

當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青年和空巢老人選擇與寵物爲伴,寵物作爲情感寄託和生活伴侶的角色越發凸顯,圍繞寵物的生產、消費和服務的“它經濟”日益龐大。《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城鎮(犬貓)消費市場規模增長7.5%,達到3002億元。隨着“寵物經濟”不斷升溫,線下門店爲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不斷推出新的商業模式,“免費領養”就是其中一種。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領養”背後暗藏着長期復購、分期付款、高價寵物用品、寵物離世仍要繼續還款等諸多陷阱。

商家打着“公益領養”的幌子,通過透明展櫃中活潑可愛的寵物吸引客流。當消費者產生領養意向時,店員便推出“寵物糧保障計劃”“無憂養寵計劃”等分期方案,將寵物用品費用分解爲24期或36期付款,錢款用於在商家的小程序“商城”購買飼養用品,這種每月定時付款的模式也被稱爲“寵物貸”。部分商家甚至將付款與徵信掛鉤,威脅消費者若中途停止付款將影響信用記錄。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僅解除“貓貸”的訴求就超過千條,暴露出這種模式的普遍性與危害性。這種營銷模式本質上是將寵物交易拆解爲“寵物贈送+用品銷售”的複合合同。雖然名義上是領養,但消費者需持續支付用品費用,實質構成買賣關係。商家通過這種設計規避動物防疫法關於寵物交易的監管要求,同時將消費糾紛轉化爲合同履約爭議。消費者基於對“公益領養”的信任,往往在未充分理解合同條款的情況下籤署協議。商家則通過格式條款免除自身責任,例如約定寵物死亡後仍需付款,或限定只能在其小程序購買用品等。這種不對等的合同關係,使消費者陷入“領養即負債”的困境。

面對這種新型消費陷阱,需要建立“預防—監管—救濟”的全鏈條治理機制。監管部門應明確“寵物領養”的法律屬性,將捆綁銷售行爲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制範圍。建議推行“領養協議備案制”,要求商家明示寵物來源、健康狀況及消費條款,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消費者自身也需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理性看待“免費”宣傳。在領養前應覈實商家資質,仔細審查合同條款,特別注意分期付款、違約責任等內容,並留存溝通記錄,一旦發現違約行爲及時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對於已經陷入糾紛的消費者,可依據《民法典》第151條關於顯失公平的規定主張撤銷合同。

“免費領養”模式本應是公益與善意的結合,卻因部分商家的逐利行爲異化爲消費陷阱。倡導文明養寵的公益理念成了套路多多的營銷手段,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透支社會信任。唯有構建起法律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理性的一體化治理體系,才能讓愛心不再被算計,讓公益迴歸本質。當每一隻寵物都能找到真正愛它的主人,當每一份善意都不被辜負,寵物經濟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