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荒鬧到2023? 陸行之3點分析:半導體通膨要來了

陸行之認爲,未來10年甚至20年,晶圓代工可能連年報價提高。(圖/達志影像)

臺股在今年3月下旬隨着鋼鐵人、航海王起風飛揚的同時,身爲臺灣經濟外銷出口支柱電子產業個股卻頻頻遭外資降評,無論是半導體上中下游廠商,以及PC大廠華碩,甚至是面板類股,都在外資刀下無一倖免,但市場又指出晶片缺貨恐延燒至2023年,讓臺灣科技股在今年第二季表現輸給傳產族羣。對此,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上節目指出3大重點分析半導體產業發展。

陸行之在《老謝看世界》節目上提到,一般投資人對這些外資報告看看就好,因爲這些外資也是依靠收取佣金爲業務,像是臺積電這種股價不太會動的標的,對於外資來說獲利空間不大,當然一家公司20、30位分析師也不是每個看法都一樣。

至於謝金河提問,包括積電聯電甚至是力積高層,紛紛提出產能緊缺,甚至接單已經看到2023年,陸行之迴應,晶圓代工廠是觀察景氣反轉最後會纔會知道,最前面知道的是做筆電手機的,其次做IC設計的,最後纔是晶圓代工廠,晶圓代工廠說到2023年,但是筆電、TV的需求開始下來,筆電需求其實沒有那麼旺,訊息產生差異性,也就是說直至2023年缺貨到2023年的說法,參考就好。

隨着全球疫苗施打率將逐步提升,最終這些遠端需求將逐步取消,最後供給可能大於需求。陸行之表示,市場現在有兩派,一是假設需求會下來,另一派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至於美國現在打算建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白宮近期發表1份250頁產業研究報告,陸行之表示,這只是第一階段,2022年還會有第二階段研究報告,針對6大產業,其中第一項就是半導體產業。

依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 預估,美國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爲12%,將以鼓勵半導體投資吸引廠商在美國生產,效果可能不大,但假如什麼都不做,預估在2030年會下滑到10%。也就是說,美國投入這超過500億美元的獎勵其實不一定有效,陸行之指出,大陸的國家大基金也是用這種方式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第一次投入3000億人民幣,後來又來個3000億人民幣。假設美國也這樣做,頂多維持在15%,不太可能來到20%。

陸行之指出,美國晶圓代工市佔率提高3個百分點,大家都少一點,臺積電或多或少會被影響,但整體市場是成長的,會抵消這些影響。

然而,陸行之也說明,最近團隊在研究半導體通膨,過去20~30年半導體是跌價趨勢,但未來20幾年半導體是漲價趨勢,其中,聯電採用新模式、也就是IC設計業者一同協助建廠獲得產能,投資先進製程折舊率爲80%,投資一座12吋晶圓成熟製程,折舊費用爲50~60%,若投資8吋晶圓廠,採購舊設備折舊率爲15~20%,但若採購新設備也是50%起跳。美國調查顯示,投資5奈米制程要花費120億美元,3奈米制程要200億美元,資本支出增加66%,預估在2021~2023年的半導體資本支出將是過去10年的3倍之多,甚至在2030~2040年更是4~5倍。

也就是說,未來臺積電這類有龐大設備支出壓力的晶圓代工廠提供產能,是有能力議價的,未來20、30年都有可能每年漲價。

面對英特爾喊出IDM2.0政策,陸行之認爲這有矛盾,要自己做晶圓代工,將投入20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圓廠,又要自己設計產品,跟NVIDIA跟AMD競爭,英特爾想跟臺積電搶生意,卻又要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我又要給你2元,又要從你客戶那裡賺3元」,競爭對手也不可能下單給英特爾,對於該公司的政策感到相當困惑。

至於英特爾這次在晶圓代工看到的機會,主要是落在車用晶片上,英特爾在這些產能爭取上是有機會的,但這些產品卻是以成熟製程爲主,他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的卻是先進製程,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高通,因爲三星在5奈米制程搞砸了,或許有機會爭取把生產線留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