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限貸令之亂 凸顯橫向溝通失靈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今年臺灣房市移轉棟數並未創歷史新高,但銀行房貸水位卻已來到最高水位。限貸令打亂了衆多購房者的貸款買房計劃,民怨從地方一路涌向中央,繼行政院長卓榮泰接見公股行庫新任董事長時強調沒有限貸令,賴清德總統在上任後首次電視專訪中表示限貸令「過當了」,顯示這波民怨已高漲到讓府院不得不介入。

在府院密集表態後,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隨即約見22家公民營銀行總經理,確保新青安房貸與首購族不會貸不到錢,央行甚至設立專線要讓貸不到款的民衆有管道申訴。央行扛責善後,限貸之亂暫時有解,但此事不能船過水無痕,政府的橫向決策機制必須補強。

限貸令的出現跟近兩年房市過熱有關,背後有多重因素,但房地產界與學界普遍認爲,新青安政策是主要原因。新青安推出的源頭是青年低薪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讓青年購屋負擔過重,加上蔡政府的20萬社會宅的遠水救不了近火,先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再加碼升級爲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成爲過去兩年房價價量齊揚的柴火。青安貸款並非全新金融政策,過去就有青年首購等類似方案,但升級版的新青安延長寬限期至五年,貸款年限拉長到40年,再加上政府補助的利息補貼,等於大幅降低了短期資金使用的成本,以致於被投資客用於炒房資金。

財政部一度對外表示新青安並非房價飆漲主因,但隨着房市持續爆大量,各銀行房貸水位升至警戒線,央行終於出重手要幫房市降溫,避免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限貸令風暴至此成形。要央行獨扛限貸風波的責任並不公允,因央行並非新青安政策的主導者,事實上近年央行已多次對房市過熱示警,只可惜政府沉浸在新青安政策的「成果」中,錯失了避免房貸之亂的黃金時間。

限貸之亂讓名下無房、有買房實際需求的民衆,買了房卻找不到貸款,有違近年政府力推的普惠金融原則。普惠金融的精神是強化國人金融素養及善用金融服務,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衆福祉。如今,炒房者利用新青安漏洞大賺其錢,真正有買房需求的人卻貸不到款或面臨較差的貸款條件或較低的貸款成數,政府須檢討新青安政策究竟有沒有幫到年輕人?還是害了真正想買房自住,不是把購房當作投資工具的國人。由於賴總統已拍板限貸令過當,央行勢必得透過政策引導讓更多資金挹注首購族,在放貸資金吃緊的情況下,非新青安、非首購族的房貸很可能進一步限縮。

央行設立申訴專線要平息民怨,作法值得肯定。我們要提醒政府,除了無自用住宅民衆購屋貸款權益必須獲得保障外,還必須更細緻的確認高風險、弱勢或慈善機構團體的購房貸款需求,不能一刀切的排除掉這些族羣的貸款權益。同時,對於上述族羣的貸款成數、利率與還款條件,也必須符合市場水準,不能藉調整貸款條件之名,行拒絕貸款之實;另外,對於濫用新青安炒房、轉租等情事,財政部等部會務必要追究到底。

「限貸令之亂」能否順利落幕仍須觀察三到六個月,除了解決購房者的資金需求,政府更要謹慎調控房市,避免房市硬着陸。新青安之亂凸顯在府院高位的施政目標影響下,部會各自擬定方案配合衝政績,但卻缺乏橫向溝通機制,事前的評估不夠完善,政策上路後的防弊措施不夠周延,以致於當初協助青年購屋的美意打折扣,還波及到一般購房者。賴政府承接前朝政策的後果,除了積極善後避免誤傷無辜,更重要的是要記取教訓,別再讓新青安之亂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