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建立前瞻公部門薪酬制度

行政院4日召開院會,會中通過「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日前通過「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劃」,最大亮點是將推動護理師的三班制、提升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以徹底解決護理師長期不足的問題。行政院所以會有這項舉動,是因疫情後醫護界鬧護理師荒,已嚴重影響到醫療產業的運作─全臺30萬名領有執照的護理師,目前只有六成(約18萬人)從事這個職業;各地都有醫院因缺護理師,而無法提供服務,也讓急診室人滿爲患。面臨這股「關牀潮」,加上蠢蠢欲動的各種新疫情,問題很可能急速惡化,終於讓行政院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解決這個攸關民生、且已引發民怨的醫護問題。

然而,護理師薪資偏低的惡劣工作環境,會受到政府正視處理,是因其嚴重後果就在眼前,不能無視其存在必須加以解決。若問題不是如此明顯,政府通常是能拖就拖,要拖到問題嚴重到無以復加,纔會處理。舉例而言,「警勤加給」28年未能調整,大學教授的「學術研究加給」也有十年未調,偏低的待遇被鄰國同行笑稱爲「丐幫」。直到去年政府纔開始處理,「警勤加給」從去年7月起調高15%、教授「學術研究加給」從今年起提高15%,就是因爲兩種職業已產生嚴重缺額或素質嚴重下滑,已影響運作和發展,才讓政府有所動作。

這其實是目前政府施政上的重大問題,幾乎絕大多數公部門的待遇,都是長期未能調整,幾年一次的微調也根本跟不上通貨膨脹,一旦拖到問題極爲嚴重時纔來處理,造成優秀人才不斷離開公部門,而參加國家考試想進入公部門的人數逐年下降,十年來已降了一半,公務員的平均素質堪憂。但決策者不願承擔民意壓力,長期因循怠惰,公部門的實質待遇逐年下滑,出了嚴重問題時纔來思考解決,已形成另一種「國安問題」了。

其實,沒有高素質的公務員來前瞻規劃和執行國政,社會付出的代價相當巨大。例如,「數位身分證」的錯誤方案叫停,一下子就讓國家損失不下10億元,必須由全民埋單。政府沒有能幹的官員全力打詐,全民每年被詐騙的損失,豈止是官方公佈的數十億元,真實金額可能高達數百億元甚至更高,更別提某部會居然將全國個資外流的嚴重問題,又豈是節省一些待遇所能比擬呢?

目前,政府處理公部門待遇的模式,停留在「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模式,哪種公部門職業叫得大聲、獲得媒體和民意支持,就會優先處理,其他職業就繼續拖下去,這豈是一個「先進經濟體」該有的處理問題方式?行政院應該責成人事總處,仔細研究其他先進國家,公務員各行各業的待遇佔各國平均薪資的比例,來客觀評估目前臺灣公部門的待遇是否真的偏低,如果是的話又偏低多少,再以一個可以接受的時程來進行調整,來處理這個嚴肅但卻極爲重要的問題。而既然是由全球比較得來的結論,應該可以獲得民衆支持,特別是這幾年的財政都是明顯超收的狀況之下。

如果行政院繼續不嚴肅處理這個問題,那麼考試院透過「銓敘部」負責「公務人員任用、升遷、俸給、考績、激勵…」,也應該對這個問題做點實事,主動積極地對上述模式進行研究和規劃,讓行政院必須承受,順便將這個冷衙門「炒熱」,免得外界天天吵着要廢掉看起來「無事可做」的考試院和監察院。其實,立法院即將就賴總統提名的考試委員行使同意權,立法委員可以在審查時就此問題提出詢問,讓考試院獲得民意相挺,進行公部門人事上的重大改革,成爲提升我國公部門素質和施政品質的重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