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對總統府氣候變遷會議進一言

對總統府氣候變遷會議進一言。圖/總統府提供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酷熱、嚴寒、暴雨、乾旱,每年造成數以千萬生靈塗炭,其嚴重性較之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猶過之而無不及。

2005年,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爲263百萬公噸,經過17年,2022年,碳排不降反升,達到274百萬公噸。政府曾多次公開向國際宣示減碳目標,要在2025年前達到相對2005年減少10%排碳量,看來這項承諾確定跳票。

當全球將透過節能減碳以降低氣候變遷災難,列爲各國施政重要目標時,臺灣成爲反其道而行的錯誤榜樣。孰令致之?歸根結柢,主要來自不務實的能源政策及能源結構錯誤配置。

2005年臺灣能源結構,煤炭佔比30%,石油40%,天然氣10%。歷經三位總統五任任期,臺灣能源結構更加依賴化石燃料,以2024年5月爲例,煤炭達28%,石油46%,天然氣19%,化石能源加總超過九成;諷刺的是,再生能源佔比不及5%。

過去20年減碳成效不彰,持續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重要的原因是對於引進再生能源發展的過度樂觀,浪擲數兆臺幣而績效微乎其微。印證了: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要可怕。社會付出的每一塊錢,僅回收三毛錢的效益。

反觀與臺灣同屬領土面積不大的國家,如日本、南韓、英國、瑞士、荷蘭,在艱困能源結構轉型中,則採取較爲務實做法,也就是以核電做爲發展再生能源的跳板,以核養綠,不但將既有核電廠延役,亦將在未來續蓋新的核能發電廠。

深究這些國家能源政策思維,主要應是看中核電五項關鍵特質:

一、核電本質上是極爲穩定基載電力,若失去這部分電力,將造成對其他不穩定電源備載成本大幅提高。

二、核電在發電過程僅產生微量二氧化碳,故2023年歐盟正式認定核電爲綠色能源。

三、核電廠經過40年設備折舊完畢,每度邊際發電成本僅爲其他綠色能源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四、相較天然氣國際市場價格動輒飆漲,原料成本變化風險明顯較低。

五、如因緊急狀況海運被迫停止,可持續供電時間長達一年以上,而臺灣選擇依賴的天然氣,國內儲備量僅達數週,萬一臺海遭遇封鎖,國家安全將面臨重大威脅。

國內許多人質疑舊核電廠延役安全性,其實是不必要的多慮。

美國賓州Peach Bottom核電廠,經聯邦核管理委員會審查通過,該廠兩座機組營運許可延長至2054年。日本高濱核電廠獲得延長營運許可,運行期限延長至60年,至2035年。

這些延役案例顯示核電廠在運行期限到期後,通過安全檢查和設備升級,即可延長營運繼續提供安全廉價穩定電力,相關經驗與技術國際間十分成熟。

總體言之,對於非土地與天然資源豐富國家而言,核電廠除役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涵蓋了經濟、環境和社會多層次影響。

一、爲彌補核能除役造成的電力缺口,需要增加對替代能源如天然氣等鉅額投資。這些投資雖有助於能源轉型,但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影響其他公共資源分配。

二、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邊際成本遠高於核能,大量採用將導致電價上升,增加居民和企業用電成本,影響國家競爭力。

三、未來人工智慧及高階半導體產業皆爲吃電怪獸,對於電力需求大增,如不能滿足其需求,很難引進先進技術新投資。

四、核電廠除役後,如替代電力來源是化石燃料,將導致碳排放增加,對國家達成碳中和目標有負面影響。

五、在大量儲能技術尚未成熟之現階段,亟需與風電及太陽光電穩定搭配且不增碳之基載電源。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於8月8日召開首次會議,我們呼籲:面對國家永續發展、重要經濟利益及國際減碳責任,所有政黨應捐棄意識形態,仿效英日韓瑞荷等國,以理智判斷從善如流,考慮核電廠除役之機會成本,爲全民做出最佳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