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探勘技術 AI助遠洋捕魚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二)與臺灣區漁會理事長謝龍隱(右一)、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左一)等人,25日爲經濟部技術處參加亞灣新創大南方會展的「解密科技寶藏」專館,舉辦開幕記者會,右二爲經濟部技術處處邱求慧。圖/顏瑞田)

經濟部25日在「2023 Meet Greater South亞灣新創大南方」會展,設立「解密科技寶藏」專館,展出30項創新科技成果,並宣佈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魚況探勘技術,在北太平洋馬紹爾羣島進行實證,可同時派遣4架無人機探勘魚羣,「讓AI幫忙捕魚」,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更可大幅提升遠洋漁獲量。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致詞指出,經濟部近年從智慧科技、新創培育、以及鏈結國際等三大方向着手,跨部會合作,推升亞灣成爲臺灣重要智慧科技樞紐,總計創造超過435億元產值。

他說,此次展會中,經濟部技術處專館展推出鏈結在地、淨零科技、以及新創團隊等三大主軸的科技研發,在地鏈結方面,技術處以AIoT科技應用於遠洋漁業,協助漁船搶佔漁撈先機;淨零科技則是結合法人研發力量,在展會帶來可協助產業轉型的淨零科技解方;新創團隊由15家法人衍生成立新創,期望透過亞灣新創大南方,與在地新創團隊相互交流,促進臺灣新創蓬勃發展。

其中,經濟部與工研院、金屬中心2家機構法人、高雄穩發漁業、隆順漁業、豐國水產等前三大漁業公司、無人機業者經緯航太等單位,共同研發、推出全球首創無人機隊魚況探勘技術,並於北太平洋馬紹爾羣島進行實證,可同時派遣4架無人機探勘魚羣,運用獨創的高效能一體化無人機天線技術,達成60公里以上的遠距通訊,將可大幅提升遠洋漁獲量。

林全能表示,從創新到新創的過程,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不過,我國政府獨創成功的模式,不是讓企業單打獨鬥,而是政府鏈結法人研究機構,再把此一合作體系延伸到企業,讓我國98%的中小企業能夠得到政府和研究機構的資源,「放眼全球,沒有像臺灣這樣成功的經驗」。

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表示,臺灣的遠洋漁業世界有名,年產值326億元,遠洋漁業漁船數量則在全球排名第二,但漁業工作卻非常辛苦,這次公開亮相的遠洋漁業無人機隊,是以2021年金屬中心發表的可抗七級抗風雨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爲基礎,加入工研院研發的「遠洋漁業AIoT加值系統」,並整合漁船既有設備的魚汛資訊,結合魚羣熱點大數據,未來,就像漁撈長的鷹眼,幫助漁船在海上搶得先機,漁獲滿載。

金屬中心海洋技術研發組長楊光勲表示,傳統的大型遠洋漁船配備探勘魚羣的直升機,售價約40萬美元,而4架無人機一架才大約2萬美元,一次4架才8萬美元,只有直升機的五分之一價格,可大量節省探勘魚羣的成本,且又安全、有效率。

穩發漁業董事長、高雄區漁會理事長謝龍隱表示,高雄是遠洋漁業重鎮,全臺遠洋漁貨幾乎集中於高雄市,但遠洋漁業出航時間,短則半載,長則數年,越來越難招工,加上漁場搜尋仰賴人眼辨識與經驗判斷,現在漁業經驗已經很難傳承。

謝龍隱指出,未來透過跟經濟部的合作,將能運用人工智慧結合無人機技術,把人工經驗轉換爲數位資產,擴大漁場搜尋範圍,有助讓外海工作時間減半,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產值增加,創造科技化的遠洋漁業生態系,以前廣告臺詞說「電腦會揀土豆」,現在更厲害了,「AI可以幫忙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