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社論|房地產調控還應向前一步

經濟觀察報 社論 近半個月來,上海和北京房地產政策接連微調,將樓市調控帶向深水區。

3月27日,北京鬆綁限購政策,“離異3年內不得京內購房”的政策被廢止;此前的3月15日,上海對6幅土地放鬆了中小套型住宅的面積和比例要求——這是多家房企從2022年開始便不斷與相關部門溝通的問題,隨着供求關係的變化,小戶型不好賣了,改善型需求是市場主流,既有政策已明顯不合時宜。

雖然只是政策微調,但這種鬆動仍然值得關注。作爲目前房地產限制性政策執行最嚴格的兩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任何調整都具有風向標意義。與此同時,我們認爲,對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來說,這種調整幅度還不夠,房地產調控還要向前一步。

應該說,在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基調下,因城施策爲樓市鬆綁已經是今天的調控政策主流。從目前來看,在二三線城市,各種限制性政策大部分已經退場,北京和上海的動作則表明,一線城市仍然審慎,但破冰是大勢所趨。

總體來說,各個城市的政策多半是漸進式鬆綁,進而試探和觀察政策效應,確定下一步行動方案。這種調控方式或許更精準,但也可能存在短效和片面的弊端。我們注意到,在一些城市,政策起效期有時一個月,有時一個禮拜,每次都是定向釋放一小部分需求後,就後繼乏力。當下的市場需要穩固預期和信心,現行政策調整方式很可能消磨政策應有的力度。

現實地看,在很多城市,樓市仍然是揹負種種約束的市場。這些約束來自過去多年的累積:從中央到地方,從限購、限售、限貸和限價到對單身、離婚人士買房的各種限制,層層疊疊,編織成一片縱橫交錯的政策“雨林”。

即使過去一年多來利好政策不斷,細究起來,一些城市所做的還是在這片“雨林”裡修修剪剪。這種小步慢走的鬆綁方式,或許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某種擔憂。畢竟,因爲政策力度不夠壓不住房價反彈的情況曾經反覆發生,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補丁政策了。這樣的記憶深入肌理,讓主政者在移掉限制性措施時,尤爲小心翼翼。

問題在於,今時不同往日。2023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提出,中國樓市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從那之後,決策部門持續出臺各種支持政策,以穩定房地產市場。不過從數據來看,房地產市場仍然在深度調整之中。今年前兩個月,不論國企還是民企,銷售額同比跌幅基本都在50%左右。連 “優等生”萬科也屢屢走在違約邊緣,更不要說苟延殘喘的那些民營房企,它們爲了活下去,紛紛收縮戰線、處置資產、裁員,幾乎個個元氣大傷。

在此情形下,樓市調控政策需要更積極地順應供求關係的 “重大變化”,主動作爲。對政策做細微調整已不能契合變化了的供求關係,也就無助於改善行業頹勢。就此而言,對誕生於房價過快上漲時代的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核心限制性措施,也應該予以修正,讓市場迴歸正常,讓供求關係真正發揮作用。

房地產調控需要邁出這樣的一步。3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加快完善“市場+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改革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着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我們以爲,這指明瞭未來住房供應體系的佈局。當保障的責任逐漸明確、落實,市場化供給的空間也就打開了,真正的改善型住房產品將被精細打磨,因限價導致的價格倒掛、減配維權等一系列問題也有望迎刃而解。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