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下)
■支付方式的政治化
重要的是要注意,最近去美元化的呼聲,不僅僅來自中國,甚至不僅僅來自與美國政治上對立的國家。有十幾個亞洲國家討論了某種形式的去美元化。巴西和阿根廷則在今年1月規劃要推出共同貨幣。
這波去美元化的呼聲,乍看之下只是因爲聯準會調高利率及近期美元融資困難。但其實我們得注意的,是這些景氣循環因素背後的結構性變化。
如今美國已經不是能源進口國。國際結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4月份的分析指出,這次美元緊縮週期的獨特之處,在於美元與大宗商品價格同時上漲,對許多新興經濟體的經常帳和資本帳,都造成了停滯型通膨壓力。此外,某些能源進口國也開始擔心美國製裁,因爲接下來制裁可能會對美國經濟有利。
另一方面諷刺的是,美國的能源自給,進一步削弱了最初使美元擁有儲備貨幣地位的赤字。這是沙烏地阿拉伯愈來愈接近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曾經是「石油美元」模式中,出口收入迴流的關鍵角色。
■美國仍有最終手段
但這小小的變化,還無法扭轉全球過剩資本流向美國。即使最近因爲債務上限的議題,其他地方的市場依然無法取代。歐洲、日本和中國都即將陷入更嚴重的人口緊縮,而美國的大量移民避免了這種情況。
同時,美元的儲備地位和美國利用金融手段制裁貿易的能力,必須分開來談。中國的跨境銀行支付系統(CIPS)也許有一天會成爲SWIFT外的選項,SWIFT支付系統目前爲制裁俄羅斯的重要工具。
CIPS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特色:使用得愈多,使用成本就愈低。而決定是否使用這種系統的真正門檻,不在於科技有多先進,而在於你要交易的銀行是否接受。因此,許多想要使用這類系統的國家,都設法事先建立另一套支付網絡,繞過美元體系。但這樣的支付網絡只會影響貿易平衡,無法影響貨幣儲備。任何因長期海外投資累積貿易順差的國家,要不接受持有非主流貨幣作爲現金,不然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接受美國的控制。
但這不是說美國完全沒辦法用貿易方式制裁中國,而是說任何針對中國的廣泛制裁措施可能都會是經濟上的,而非金融上的。
美國若要真正制裁中國,只需要求其他國家停止對中貿易,或者直接干擾貨物交付即可,不需要透過中間人打交道。至少到目前爲止,只要干預麻六甲海峽,就能掐住中國經濟的咽喉。
(本文譯者/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