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停看聽-ChatGPT促成「典範移轉」
近年AI技術和應用,已從傳統決策工具轉而變成內容的生成,包含文字、圖像、音樂等,在破壞式創新大潮流下,ChatGPT是最佳的典範轉移。圖/摘自Pixabay
幾個星期以來,OpenAI所發行的ChatGPT如雷貫耳,各種創新用法也如雨後春筍,目前常見的應用包含寫文章(論文、促銷文案、摘要、推薦函、詩詞、劇本)、寫程式(Python、JavaScript、C、C++…)、回答各項問題、提供各種建議等;影響深入百業。這是一種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就如同汽車取代馬車、數位相片取代底片、Netflix取代百事達一般。想一想,ChatGPT 只要五個小時就可以翻譯一本500頁的原文書,僅需新臺幣26元的費用,這的確是十足的創新,也是十足的破壞!
這幾年的AI技術和應用,已從傳統決策工具(例如辨識一張圖片裡有小貓),轉而變成內容的生成,包含文字、圖像、音樂等,通稱爲AIGC(AI generated content),ChatGPT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字生成系統,它根據系統所收集的大量文字資料,建立一個LLM(large language model),並從這個模型中抽取並組合適當語句,回覆使用者。由於ChatGPT支持多國語言,又能進行多輪對話,如何引導ChatGPT以得到正確的回覆,統稱爲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在破壞式創新的AIGC大潮流下,ChatGPT是最佳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分述如下:
●過往的AI應用,都是以公司內部應用爲主(如大型製造業、金融業等),一般人感受不大,但ChatGPT直接開放網頁介面,每個人都能使用,直接提高個人生產力,難怪在兩個月內擁有逾億活躍用戶,充分展現從AI2B(AI to business)到AI2C(AI to customers)的強大影響力。
●過往的AI偏重特定應用,例如圖像辨識、文件分類,或是產生擬真的人臉等,雖效能不錯,但是面向很窄。但是ChatGPT的對話程度,已等同九歲孩童,這就已經達到了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標準,是AI研究者長久以來的夢想。
這麼厲害的ChatGPT,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AI產生的文章,智慧財產權屬於誰?學生使用它寫報告、寫論文有抄襲疑慮嗎?今年1月,紐約市教育局率先開第一槍,宣佈該市公立學校禁止師生在校內使用ChatGPT。國際機器學習會議(ICML)也表明,禁止作者使用ChatGPT等工具撰寫論文。同時爲反映需求,OpenAI也發佈一款工具,用於識別AI生成的文本。筆者認爲,全面禁止ChatGPT的使用窒礙難行,只要使用ChatGPT產生基本文件,再進行後續微調,就可騙過偵測程式。不如正視這個現實、思考評覈機制如何改進,或許比較實際。
●ChatGPT可以整合所有讀到的資料、產生言之成理的文字,如果讀入偏頗的文字,便產生偏頗的輸出,如同西方諺語所說「You are what you eat」。讓ChatGPT產生合情合理合法的輸出,就變成重要研究議題。
承上,ChatGPT所讀入的中文語料,簡體語料遠多於繁體,簡體語料所含的觀點及偏見可能就會出現在ChatGPT的輸出。因此,國科會已宣佈啓動大型語言模型的相關研究,預計年底推出臺灣版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與Google這一老牌搜尋引擎的差異是什麼?Google是使用者輸入關鍵字,即呈現相關的網頁連結列表。ChatGPT是與使用者進行多輪對話來了解需求、融會貫通後呈現一篇文字。
兩者在某些部分的功能是重疊的,但難以相互取代。學者可使用Google搜尋原始資料,進行消化、論述與再利用,而行銷專員可以使用ChatGPT產生活潑的促銷文案、提升工作效率。ChatGPT每次都需要重新產製文字,所耗資源是Google的十倍以上,所以Google花十倍經費才能完全加入ChatGPT的對話功能,ChatGPT也要花同等的代價才能達到Google的搜尋規模,兩者在短期內都不會被對方取代。
希望分享讓各位讀者掌握ChatGPT等AIGC工具,因爲「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