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娛最大的鬧劇,該收場了
今年的白玉蘭頒獎,終於結束了。
從提名到獲獎名單公佈,真是一路腥風血雨。
哪怕如今獎項已定,質疑聲仍未停止。
其中炮火最猛的,還是圍繞電視劇《追風者》的鬧劇。
月初,各大獎項入圍名單公佈。
該劇主演王一博粉絲不滿提名人選,質疑其中不公,掀起聲討大戰。
從撕演員王陽,質疑其本是配角卻越番報獎、拿資歷壓人。
到撕劇集導演、製片利用王一博流量之後卻不承認其主演身份,實屬過河拆橋。
而後劇方、愛奇藝平臺方、白玉蘭獎舉辦方,也都無一逃過攻伐。
戰火一路燒到白玉蘭頒獎當天的直播。
不少粉絲涌入,以致主辦方關閉了評論區。
緊接着,演員王陽出席參加典禮又激起粉絲不滿。
「男配報男主,居然還有臉出席啊」
加之《追風者》此次五項入圍卻顆粒無收,再被羣嘲。
一切都成了粉絲眼中舉辦方和劇方「做賊心虛」的不公證據。
鬧劇鬧到現在,着實有些可笑了。
獎項受質疑、演員被攻擊、創作者被討伐、所有人都被攪入罵戰中。
最冤的,其實還是早已被硝煙掩埋的劇集本身。
而這部劇能聊的,遠不止鬧劇——
實不相瞞,魚叔沒想到這次的鬧劇竟然能持續這麼久。
不僅沒有任何平息的跡象,反而發酵月餘,還逐漸走向失控。
到底何以至此,背後的內娛式荒謬顯然不止一處。
比如,失控的粉絲。
平心而論,魚叔一開始能夠理解粉絲的不滿來由。
王一博好不容易有了演技口碑好轉的趨勢,粉絲針對報獎疑點合理追問也在情理之中。
平臺方與劇方製片在隨後作出了迴應,到這還算正常。
誰知,牽扯到的各方很快都被罵到關評。
王陽倒是沒關,但畫風慘烈。
質疑追問慢慢演變成單純的情緒宣泄、人身攻擊、和針對政治立場的荒謬質疑。
P黑圖挖黑料,即便頒獎典禮結束,也依然在繼續。
粉絲瘋狂的側面,是無力的偶像。
戰火蔓延,王一博也曾發佈聲明。
官方措辭確實不得罪任何一方,但含混的立場也無益於緩解事態。
甚至還反虐到粉,更替其心疼委屈,助燃粉絲情緒。
寫到這魚叔甚至懷疑,期待如今的偶像對粉絲起到正向引導作用是不是已經成了過分要求。
還有,風口上的平臺方。
視頻平臺競爭激烈,愛奇藝上半年成績失意。
僅一部《追風者》熱度破萬,背後與流量的相互纏繞可想而知。
但也正是如此,平臺方早早亮明態度。
就報獎問題給出迴應,頂着雷攬責。
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失控亂流中的小小聲明到底杯水車薪。
「爲每位主演都做了提報以爭取榮譽」
而勢單力薄的迴應,碰上沉默的主辦方更是孤掌難鳴。
白玉蘭獎的相關質疑本就積壓,因此事再次甚囂塵上。
但相關評獎說明細則基本全由粉絲挖出,主辦方失去主動解釋權。
最近的一次迴應,是本屆白玉蘭評委會主席閆建鋼聊評獎標準。
「沒有絕對公平的評獎,十個作品都具備獲獎品相,滿足一個必然有另外九個的不滿足,沒有讓大家都滿意的可能性。我們的評獎選擇,首先是作品綜合的專業呈現度,第二是得獎劇會不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可想而知, 相關字眼在質疑聲遍地的時候只會起到反效果。
「沒有絕對的公平」在粉絲眼中反而坐實了不公平,進一步加劇了事態。
而後但凡有媒體不管是對此事梳理還是表態,也都會波及。
夾縫之中,也成了戰場。
事到如今粉絲已經「殺瘋了」,似乎所有人都有罪沒有人不被罵。
連作品顆粒無收也成了活該。
畢竟王一博不來,「其他的也不配,要死一起死」。
離近看,處處荒謬。
演員認真演戲,導演正常接戲,甚至是製片職責說明內都不包括報獎事宜。
大家專注本職工作, 作品也得到認可,甚至王一博也憑此劇演技口碑有所好轉。
本該皆大歡喜,爲什麼罵成這樣?
「流量原罪」的委屈,成了給別人定罪的火力。
撕到現在,誰又真的得到了什麼呢?
但說到底,最冤的還是作品本身。
似乎全在罵戰,已經無人在意劇集品質。
那這部劇到底拍得如何,值不值得撕成這樣?
魚叔私心覺得,確實可以推薦。
這麼說吧,這甚至是王一博擔綱主演的影視作品裡評分最高的一部。
即便是很多看不慣罵戰的路人,也無法否認劇集本身的質量。
而王一博的演技口碑之所以有所好轉,也是得益於設計合理讓人物角色鮮活生動。
這也恰恰是《追風者》做得好的地方。
舉個例子,就拿王一博飾演的魏若來一角來說。
他是一個出身底層的金融天才, 無奈家境貧寒。
住老弄堂,打好幾份工,才勉強過活。
創作者在細節上毫不偷懶,用鏡頭信息代替臺詞呈現人物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狀況,更真實直接。
好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動盪與機遇共存。
魏若來的人生也隨着他抓住機會進入國民黨中央銀行而改變。
他本就懷揣青年熱血,想以所學報效國家。
得到身爲央行高級顧問的伯樂沈圖南(王陽 飾)賞識後。
二人亦師亦友,於磨難之中扶搖而上。
想要攜手穩固以上海爲核心的全國金融局勢,重振國民經濟,達到救國目的。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小人物的個人成長與大時代變化緊密結合的作品。
編劇筆下原本劇情更傾向於一個天才大開金手指的爽文故事。
但經過調整,單魏若來的成長就分成多方面來做。
一方面,擴充他的職場部分。
既有披荊斬棘的爽感,又更能體現出人物多維度的性格習慣,讓角色更鮮活。
角色意識形態的轉變,又用一個接一個具體的情節去推動。
假幣案,魏若來眼見無辜的車伕被當成大人物的替罪羊。
債券案,自己身邊的鄰里朋友全被國民政府的經濟手段玩弄到家破人亡。
意識到國民政府的腐敗,他從疑惑、動搖、掙扎、到最終因憤怒而堅定。
人物弧光完整自然,讓走向共產主義的選擇更具說服力。
劇作紮實,也讓觀衆更易進入故事產生共情。
而作爲魏若來「改變」的互文,沈圖南被設置爲一個頗有對照意義的角色。
因爲更多時候,沈圖南是抗拒改變的。
他身處廟堂,有地位有權力,也懷揣救國理想。
但面對同樣腐敗的國民政府,他的轉變帶着更多掙扎與顧慮。
爲保證親人以及魏若來的安危,他需要一個能力挽危局的地位。
出於對三民主義的最初願景,他對國民政府仍殘存信任。
但正是他掙扎着「不變」做負隅頑抗,纔對比出青年魏若來的乾脆與活力。
也讓沈圖南最後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更添一抹堅定。
最終,沈圖南棄暗投明,化名「孤雁」與魏若來並肩作戰。
主要角色刻畫之外,劇集羣像塑造也十分靈動。
就像劇集對生活細節和鄰居互動的着墨,讓魏若來居住的七寶街煙火氣十足。
心軟的周姨、義氣的阿文、傳奇的爺叔.......
鄰里個個有溫度有故事,有情亦有義,構成了更具象化的時代衆生相。
而作爲大時代微縮呈現的七寶街的崩塌,又在魏若來的選擇上起到推動作用。
結構緊密,鮮有費筆。
連反派林樵鬆,也因多維度刻畫難以激起觀衆純粹的恨意。
他追擊地下黨人無所不用其極。
但當外敵來犯,他在監獄裡也要請命上陣。
人物因最樸素真實的情感而生動,刻板的觀感自然也跟着消失。
可以說,劇中人人皆活人,匯聚成了時代。
再借助一家銀行發展構建起的金融視角,開闢出一扇回望近代的新窗口。
諜戰的驚險、小人物逆襲的爽感,還有 信仰的感染力、 歷史的溫度、甚至是金融學科的普及,都藉助劇集傳遞。
創作者在國劇題材和人物塑造上下的苦工讓 作品本身已有分量,入圍也已是實打實的肯定。
也就更讓人惋惜,好劇變鬧劇的無奈收場。
其實,圍觀這次撕叉罵戰也讓魚叔思考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以前總以爲作品本身品質在,嘈雜的一切不必解釋太多,觀衆自然懂。
這種想法在流量時代是不是老派過時了?
看着這次罵戰中的創作團隊態度,不甩鍋也不辯解。
低調做戲,深雕品質。
就像前文提到的展現魏若來生活環境的鏡頭,在劇本里原本只是一句簡短的話。
創作團隊讓 演員置身具體的情境中,讓其更有發揮餘地。
促成演員和劇集的互相尊重、信任、與成就。
或許同樣基於這種信任,劇中甚至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當時魏若來第一次去央行應聘,卻因失蹤已久的哥哥疑似地下黨身份,受到牽連而被拒之門外。
挫敗的魏若來回到七寶街,深藏不露的爺叔開解他道:
「你身上的價值要是夠了,即便你是顆手雷,他們也要咬緊牙關把你捧在手心」
接着,魏若來便醍醐灌頂,創造更多利他價值順利入職。
劇情之外結合演員經歷,幾乎是在給出慰藉與肯定。
但這一切在罵戰中都被忽略。
導演接受四味毒叔的採訪,被粉絲拿來歪解,惡意造謠誹謗劇集存在剪輯問題。
體面的不回擊,和基於專業性的人物塑造,在粉絲眼裡都成了做賊心虛。
而總監製陳祉希的迴應,又被粉絲曲解成了惡意包庇王陽的佐證。
她的微博也成了粉絲攻擊的又一陣地。
愛奇藝副總裁戴瑩和王陽一起出席白玉蘭獎頒獎盛典,粉絲又掉轉方向去罵戴瑩,說她濫用職權。
更無恥的是,造兩個人的黃謠。
回不迴應都是血雨腥風, 只想用作品說話 也難以如願。
用心做劇是否只是徒勞無功,畢竟鬧劇總比好劇熱。
無論如何,魚叔還是願意對此保持樂觀。
大家心知肚明,流量也會流去,鬧劇總會退場。
可笑的狂熱退燒,那時作品依然會在。
內娛的贏家是長跑選手,看的是耐力和實力。
最終,時間會證明對錯, 有作品有實力的人才真正能夠留下來,持久閃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