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伯格的金融風暴陷阱再現?
(圖/美聯社)
最近美國股市出現散戶軋空對衝基金的事件。在著名網站REDDIT,有網友發現美國遊戲產品零售店遊戲驛站(GAMESTOP)的股票被幾個法人大量放空,空頭金額高居股市第三,他們呼籲散戶聯手進場,將股價擡高,讓這些做空的大戶措手不及,慘遭軋空;結果此股大漲,法人蒙受巨大損失,一度引發美股在上週末大跌。
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曾經有美國媒體引用已故經濟學家金德伯格(Kindleberger)的名著《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試圖把遊戲驛站股票數倍上漲的過程,定位爲瘋狂行徑。現在此股股價已經回跌,美股也又回升,但金氏的這本名著,倒可以讓我們對於當前金融市場的大勢做出反省和警惕。
金氏沿用了明斯基(Minsky)的看法,故其理論又稱爲金德伯格─明斯基模式,基本上有五個階段:一是「移變」(displacement),就是在整個事情的開始,出現政策上或事件上有持久影響力的變化。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爲例,就是東亞各國在1990年代採取貿易和資本移動的自由化。
第二階段是「繁榮」(boom),就是有資源去追逐金融或其他資產標的,導致價格開始上升。第三個階段是「狂熱」(euphoria),也就是挾着「經濟奇蹟」之名,各國資金爭先恐後瘋狂涌入,盲目買進任何資產,不論價格爲何。
接着進入第四個階段「危機」(crisis),價格完全脫離基本面,有負面消息出來,例如泰國某季的出口成長不如預期,開始有人撤出資金。最後進入第五個階段「劇變」(revulsion),也就是大家瘋狂殺出,唯恐不及,市場崩盤。
看了這五個階段,很自然地會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目前國際金融或不動產市場處在哪一個階段?還是根本沒有進入任何階段?回想美國2008~2009年金融海嘯所導致的大衰退,那次崩盤最早的「移變」是什麼?應該就是2000年網路公司泡沫化,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美國中央銀行在葛林斯潘的領導下,大幅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給。聯邦資金利率從2000年7月的6.5%,降到2003年3月的1.2%。
房貸利率跟着大降約1/3,而且銀行資金過多,讓本來不應有資格買房的人都獲得房貸。接下來出現房市與股市的「繁榮」,乃至房價飛漲的「狂熱」。再來有人就開始退出,進入第四階段的「危機」,最後是房價崩盤、證券公司因結構債倒閉的「劇變」。
問題來了,在大衰退以後,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當時採取「量化寬鬆」,不但放出貨幣,還主動在市場購買債券。這個油門一直踩,踩到葉倫擔任聯準會主席之後,纔開始出現一點轉變。她導引利率開始緩慢回升,也在2017年第3季宣佈要把資產重新釋回到市場。
到了2018年,鮑爾接任聯準會主席,在川普的壓力下,後來又調低利率,然後到了去年第1季新冠疫情爆發後,把利率降到幾乎是零,並宣佈「無限量」在市場買進債券;2周前還重申每月在市場買進1200億美元債券的行動將持續。相信金德伯格在世的話會將這個稱爲「移變」。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提出的論點仍然是,現在美國股價雖高,但任何事都是相對的,既然股市的報酬率還是高於其他資產,高價不是問題。
樂觀看待,《經濟學人》的觀點可能是對的。但是,我們也應當面對兩個疑問,一是經濟陷入衰退,許多產業獲利後退,爲何美股不跌反漲?二是全球疫情因爲疫苗逐漸釋出,而如國際貨幣基金所預期,在今年會創造前所未見的經濟成長佳績,那美國中央銀行無限放出貨幣的政策會持續多久?一旦調整,會不會和柏南克在金融海嘯前夕提高利率一樣,造成風暴,最後又必須大量印鈔救世,回到原點?未來的市場是否可能掉入這樣的一個金德伯格陷阱。值得我們深思。(作者爲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