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20年!丈夫每晚「不敢關燈睡覺」她氣到想離婚 背後與童年1畫面有關

示意圖/ingimage

瞭解自會帶來接納

朋友結婚二十年,夫妻倆經常爲了一件事而吵架:丈夫在家時,無論白天晚上,總是開着燈。人在客廳,就開客廳的燈;人在房間,就開房間的燈;人在廚房,就開廚房的燈。而且離開時,總是不關燈。

妻子很生氣,認爲丈夫太浪費電了,不應該開那麼多燈,應該在離開時隨手關燈。丈夫則認爲,這一點電費不算什麼,也不會對兩人的收入造成負擔。況且,滿室燈火通明,會讓他心情大好,而且有安全感。

妻子很不以爲然,認爲家裡採光良好,白天根本無須開燈就很明亮。晚上是需要開燈,但不必每一個空間都開燈呀。而最讓她困擾的,是丈夫連睡覺時都要開燈,這已嚴重影響她的睡眠,兩人已爲此分房好幾年了。

夫妻不知爲此「討論」過多少回,但兩人都不肯讓步,都堅持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對方要改變。最後,往往一言不合便吵起來,嚴重時可以幾星期不說話,丈夫照樣開燈,妻子則跟在後面關燈。二十年過去,孩子都念大學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你認爲誰對誰錯呢?事情要如何解決呢?

與其堅持對錯,何不試着理解對方

有次我去拜訪,他們提起此事,又差點吵了起來,妻子請我幫忙「主持公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不想介入他們的紛爭,也不想當判官,幫他們決定誰對誰錯。我比較好奇的是:丈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家不關燈的?

妻子語帶哀怨地說:「結婚後就這樣了。」

我問丈夫:「是嗎?」丈夫點點頭。

「結婚前,你也如此嗎?」我帶着好奇,繼續詢問。

丈夫想了一會兒:「是。」

「你有印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嗎?」

「這……我倒是沒有想過耶。」

只見丈夫抓抓頭,陷入沉思,久久不語。

妻子正要開口說話,我制止了,請她稍待片刻,讓丈夫好好想想。

大約過了五分鐘,丈夫臉色突然一變,他想起一段孩提往事。

他說,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他跟着「阿祖」一起生活。「阿祖」是閩南話裡對曾祖父的稱呼。一般所謂隔代教養,多是指小孩跟着祖父母生活,像他這樣隔了兩代,讓阿祖撫養的例子則甚少。

我和他太太聽了,驚訝地面面相覷。

阿祖當時的年紀很大了,根據丈夫的說法,那是隨時都可能死掉的年紀。因此,每天晚上睡覺時,他總是害怕身邊的阿祖突然死掉。他常在夜裡醒來,將食指放在阿祖的鼻腔下,看看是否仍有溫熱的氣息。

有一天半夜醒來,他害怕得睡不着,忍不住將身旁的阿祖搖醒,問說:「我可不可以開燈睡覺?」阿祖答應了。從此,他便養成開燈的習慣,不只在睡覺時開燈,只要人在家裡,他都習慣打開每一盞燈。

丈夫講到這裡時,聲音不禁哽咽起來。我問他原因,他嘆了口氣,說:阿祖過世很久了,他已很少想起阿祖,也早就忘記那段往事,剛剛重新想起,覺得又感傷,又感動。

他停頓了好一會兒,若有所思:「原來我在家會一直開着燈,是這個緣故啊,那就好像阿祖一直陪在我身邊一樣,讓我感到安全……」

妻子聽到這裡,驚訝極了,結婚二十年,她從不知道有這件事。

這一次,輪到妻子陷入沉思,久久不語。

過了一會兒後,妻子開口喃喃自語:「好奇怪,我現在突然可以比較接納他了。」接着說:「我好像可以接納他一直開着燈,雖然我還是覺得那樣太浪費電,但我已經不生氣了,以後他如果繼續這樣……」她停頓了幾秒鐘,說:

「就讓他這樣吧。」

「這真是太奇怪了,他完全沒有改變什麼呀,怎麼我的生氣不見了?原來的生氣跑去哪裡了?早知道這樣,我們幹嘛爲了這種小事吵了二十年?」

我在一旁目睹整個過程,覺得太有意思了。就像妻子說的,丈夫完全沒有改變任何事,爲何自己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過程中,只有發生一件事:妻子對丈夫多了一份瞭解。

瞭解自會帶來接納。

在那之前,夫妻兩人一直在觀點上堅持我對你錯,誰也不願花時間去了解對方。一旦有了理解,接納便會自然而然發生。

圖爲《重啓人生的17個練習》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什麼是自己?如何認識自己?

許多人在參加身心靈課程後,學到「接納」這個概念,但是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接納?要如何接納孩子、伴侶或父母?他們不斷尋尋覓覓,想要知道「接納」的真正意義。

其實,只要去了解就好了。

先了解對方,才能接納對方。同樣地,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接納自己。你完全不需要去細究什麼是「接納自己」,只要先認識自己就好了。

然而,什麼是「自己」呢?

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入口處上方,刻着希臘字「Gnothi Seauton」,意思是:認識自己。有多少人來到這座廟,卻沒注意到這幾個字;或者注意到了,卻始終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涵。

如果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要如何接納自己呢?要接納哪個自己呢?

這些年,除了「接納自己」,「愛自己」這個詞也很流行,許多人、許多書都在談「愛自己」。但是,同樣的問題:究竟什麼是「自己」?如果我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要如何愛自己呢?要愛哪個自己呢?

那麼,什麼是「自己」?

爲了討論方便,我將「自己」分成兩類:一種是靈性上的,一種是人性上的。

對一般人而言,靈性比較抽象、玄虛,除非有從事靈性練習,並有深刻的靈性體驗,否則談論靈性只會淪爲頭腦的思辨與想像,沒有太大意義。

因此,我想把重點放在「人性上的自己(我)」,一步步地探索「接納自己」。

(本文出自《重啓人生的17個練習》,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