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推「學海計劃」 目標每年送1萬人出國

教育部海學計劃研修學生回臺分享。(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教育部的「海學計劃」已從96年開始辦理內容包括「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及「新南向學海築夢」等4項計劃,至今已將3萬多民學生送出國。臺北醫學大學黃桂榮表示,在美國醫院研修時,發現臺灣健保最便宜、品質最好,特別向外國朋友介紹,讓很多外國人羨慕不已。

利用「學海惜珠」獎助計劃前往瑞士蘇黎世大學交換研修1學期的清大吳冠臻說,因身處不同文化而拓展國際視野外,反而更紮實了本科專業科目,交換期間修習知名經濟學者課程,更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研究興趣

中山醫學大學許庭銨透過「學海築夢」計劃在斯洛伐克門斯基大學實習,他發現,斯國熱門門診與臺灣的醫院大不相同,而且當地產檢的推行較沒有臺灣普及,導致有一定比例兒童都有罹患先天性疾病,他認爲,提早練習與國際接軌外,對日後跨國合作更有莫大助益

透過「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前往新加坡律師公會無償法律援助會實習的交大江伯偉則表示,實習過程除更精進專業領域外,也深刻體認到新加坡雖法治嚴格,卻也讓新加坡國民對自身的權利義務都有基礎的認識。

透過「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赴馬來西亞聯合國難民署實習的師大許薰雲說,與想像不同的是,因馬來西亞非《難民地位公約》和《難民地位議定書》的簽署國,導致在馬國服務難民時受到諸多限制,且難民的相關權利不受到當地政府保護,僅能從事當地居民不願從事的3D(Dirty、Dangerous和Difficult)工作

教育部次長立德表示,今年已有3,503位學生參與「學海計劃」,人數比去年增加2成,他希望在3年內,能讓每年的選送人數達到1萬人,也許出國實習,設備不見得比臺灣好,但是那樣的環境都走過了,就會放心大膽把眼光放在全世界舞臺,這就是學海計劃最大目的

▲學海計劃學生認爲赴外研習除了提早練習與國際接軌外,對日後跨國合作更有莫大助益。(圖/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