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辛者庫幼兒園”爆火,狠狠戳中了當下教育的軟肋
作者:洞見·Seven
愛孩子是爲了有一天他將離開我們。
01
最近,江蘇徐州的一家幼兒園爆火出圈。
不是因爲環境多豪華、教學質量多好,而是因爲——孩子們要在學校做飯、幹活。
打開徐海路幼兒園園長髮布的視頻,你會看見,院子裡到處都是戴着廚師帽,揮着鍋鏟的孩子們。
他們在小小竈臺前全神貫注,做起飯來有模有樣。
爲了一頓午飯,大家齊心協力,有負責拾柴燒火的,有負責洗碗切菜的。
一個起鍋燒油,另一個配合倒菜,手法嫺熟,搭配默契。
一會兒功夫,幾道熱氣騰騰的炒菜就上了桌。
土豆絲炒辣椒,黃瓜炒雞蛋,蒜薹炒肉、油炸花生米……各種家常菜都不在話下。
有老師表示,每天被孩子們投喂“我都長胖了”。
不只是簡單的飯菜,孩子們做飯烙餅、刮鱗殺魚、搬磚砌牆……無所不能。
看看這刮魚的手法,一氣呵成,連許多大人都自愧不如。
春天就做個榆錢窩窩,洗榆錢、和麪、捏成形,再配上靈魂蒜汁一口下去,都是春天的味道。
婦女節包玫瑰包子,重陽節蒸重陽糕,元宵節包湯圓、過年時宰魚、曬臘肉……
一年四季,孩子們總能把最新鮮的時令食材搬到飯桌上。
網上有人笑稱:“看把孩子忙的,這是辛者庫幼兒園吧?”
說歸說,孩子們的臉上卻絲毫沒有疲倦和委屈,而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家長們也紛紛表示肯定:
“有大孩子班嗎?我家高考完送過去。”
“有沒有大大班的孩子,招的話把家裡那個38歲的孩子送來練練。”
不少遠至哈爾濱、內蒙古等地的父母千里慕名來求學,現在幼兒園的報名已經排到後年了。
真真是一夜成爲了幼兒園圈的“頂流”。
02
這所幼兒園之所以爆火,我想大概是因爲它戳中了當下教育的軟肋。
現在的家長,讓孩子們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文化課的學習上,卻鮮少關注生活勞動教育。
就拿我來說,因爲心疼讀三年級的兒子學習辛苦,學業繁忙,幾乎從不讓他做家務。
每天早上,我喊他起牀,給他準備好早飯,書包收拾完畢,連鉛筆都仔細削好。
然後給他穿上衣服,繫上鞋帶,再開車送他去上學。
結果就是,前幾天春遊,我在家長羣裡被老師點名批評。
原來老師給每位同學都發了一個雞蛋,兒子看着雞蛋無從下手,甚至拿着雞蛋命令同學:“你把這個雞蛋給我剝了!”
老師直接拍了照,把兒子說的話轉給了我,讓我務必儘快培養起孩子的生活能力。
那一刻,我真的無地自容,想找個地縫鑽下去。
以前在家,像是雞蛋、大蝦、水果,我都是剝好了才送到兒子手裡,確實沒有讓他動手的機會。
我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輕鬆點,心無旁騖地學習。
沒想到,卻養出一個養尊處優、毫無自理能力的“小皇帝”。
想起網上有個流行詞叫“蹲族”,指的是受過大學教育,畢業後卻過上了“吃–睡–打遊戲”的隱居生活的一類人。
其中一位叫@西凌子的女生自述說:
她從小就家境良好,成績也很優異,考上了985大學。
畢業後,她卻在半年裡辭職了三次,每天宅在家裡打遊戲,一宅就是兩年。
原來,從小父母就告訴她:“你專心讀書就行,其他不用你管。”
她每天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跟學習無關的事,父母都不讓她插手。
在學校,不管是闖了禍,還是與同學起爭執,父母都第一時間幫她處理好。
假期,她的同學們不是去旅行,就是去參加夏令營,有着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
畢業之後,她頂着學霸的光環,可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卻一塌糊塗。
工作上,她不擅跟別人交際,對同事間的明爭暗鬥毫無應對能力;
領導安排她出差,她手忙腳亂,連生活起居都需要同事照顧、提醒。
各種挫敗之下,她終於一蹶不振,蹲在家裡再也不想出門。
一味卷學習,忽略了生存技能的培養,註定只能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
當孩子成爲“學習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再優秀也很難在社會上走得長遠。
03
還記得《少年說》裡,那個被逼做家務的男孩付軒昂嗎?
2018年付軒昂正值初中,媽媽總以社會實踐課爲由,逼迫他做家務,他向媽媽喊話抱怨:
“我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以後能不能不要再逼我做家務了?”
沒想到媽媽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不可以!”
她解釋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能鍛鍊你的動手能力,能培養你的耐心、愛心和責任感,你未來的家庭也會很幸福。”
最後,媽媽還要求他以後自己洗襪子、洗內衣。
如今,這個男孩已經成功保送清華大學。
如果說學習課本知識是“知”,那麼做家務,就是一種低成本,又高收益的“行”。
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孩子更要做家務、多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進行家庭教育狀態調查。
結果顯示: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常做家務的孩子,無論在學業還是工作上,都會獲得更好的發展。
朱棣文出生於“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
他們一家出過12位博士,3代教授。
他的兩個兄弟,一個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一個是知名律師所的律師,而他自己不光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還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長。
提起朱媽媽的育兒秘籍,有一點很重要——讓孩子做家務。
童年時期,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清理庭院,菜市場買菜,去河邊提水……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
也恰恰是這些勞動,讓他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遠超同齡人。
他曾感慨:“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孩子經常做家務,做事也會更投入、更主動,更容易養成專注、自律的好習慣。
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孩子,未來人生差距巨大。
04
哈佛大學曾耗費78年時間,做過一項名爲“格蘭特研究”的實驗。
結果發現成年後有成就且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從小就會做看似瑣碎的家務。
未來科技發展迅速,如果孩子只會一味地做題考試,很難應對複雜多變的社會。
只有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靈活變通能力,纔會在未來更有競爭力。
所以我決定從今以後好好督促兒子做家務,不僅是爲了改掉他身上的壞毛病,也是爲了他的將來鋪路。
《人民日報》曾發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我決定對照學習,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2歲前,可以訓練孩子做一些“扔”和“取”的簡單動作,比如拿湯匙自己吃飯等。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鍛鍊孩子的身體平衡能力、大小肌肉羣,從而促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育。
到了3歲,可以讓孩子嘗試掛衣服、澆花、整理玩具等稍複雜的家務。
3歲後,孩子會進入“模仿敏感期”,他們會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甚至跟父母“搶着”做事情。
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通過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家務。
比如,疊衣服、鋪牀、擺放碗筷、收拾餐桌,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等。
上小學後,就可以讓孩子嘗試做一些簡單的飯菜了。
像是收拾房間、整理好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定時倒垃圾等,都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了。
等孩子養成習慣後,不需要父母督促,他們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到了這個階段,父母可以讓孩子獨立進行一些家務勞動了。
比如獨立去商場購物、獨立換洗牀單、使用洗衣機、微波爐等家庭電器。
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選擇權。
05
教育專家畫雲博士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爲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並時刻爲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盡情放手讓孩子去勞動,去體驗,去鍛鍊吧。
孩子練就一身技能,才能在人生的跑道上奔跑不息。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