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精神病女兒捐贈100萬,父親發帖求助,基金會:只能退一部分
“伸出援手,點亮希望。”
爲了能讓貧困地區的人們得到物資援助,很多愛心人士就紛紛獻上了自己的愛心。畢竟每一份愛心都有着無限的價值,無論是大是小,都能爲他人帶來改變。更是可以通過這些善款,來幫助他們重返校園,接受教育。
在11月16日,江蘇南通的黃先生就在網上發帖求助,不過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並不是希望別人爲他捐款,反而是希望阿里巴巴公益平臺出面,能讓慈善機構將他女兒所捐贈的100萬元退回到自己的賬戶上。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最終黃先生如償所願了嗎?
發帖求助
黃先生是江蘇南通的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這100萬本來是用於養老的錢財,可沒想到卻被他33歲的女兒全部捐了出去。不過面對他的求情,網友們也並不同意,畢竟愛心捐款是個人意願,既然捐了哪還有要回去的道理?
可面對網友的指責,黃先生也是十分的委屈,畢竟這可是他們這個普通家庭的所有積蓄,而且自己的女兒之所以會捐款,完全是因爲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而這筆捐款也正是6因爲她發病期間所爲。
在經過一番解釋之後,網友們也明白了黃先生的難處,更是呼籲慈善機構進行退款。最終,在黃先生一家四處奔走、多方交涉下,部分慈善機構在收到相關證明材料後,陸續退回了50多萬元捐款。
可這件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捐贈給燈塔慈善救助基金會的40多萬元,卻彷彿石沉大海,基金會方面拒不全額退還,僅同意退還一部分,理由是善款已部分執行。
這一事件,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塊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也暴露出慈善領域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精神疾病患者的民事行爲能力、公益平臺的監管責任、慈善組織的道德底線,這些話題,都成爲公衆熱議的焦點。
很多網友就紛紛指責燈塔慈善救助基金會,畢竟人家是在發病期間捐的款,那就應該全部退還給她的家人,而且你這樣百般狡辯就是不退還,那你這還怎麼算是一個慈善機構呢?簡直是令人寒心。
而且還有網友認爲:“做慈善是根據個人能力而爲的,人家這筆錢是人家的治病錢,而且還是在發病期間所捐款,那你爲什麼不退給人家呢?你這簡直就是詐騙,還算得上什麼慈善機構呢?”
畢竟燈塔基金會作爲一家慈善組織,其行爲理應受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的約束。然而,在這起事件中,燈塔基金會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他們拒不全額退還捐款的行爲,引發了公衆對其道德底線和社會擔當的強烈質疑。
燈塔基金會辯稱,他們在收到捐款後,曾對黃先生的女兒進行過電話回訪確認,並獲得了其本人的捐款確認。然而,考慮到黃先生女兒當時正處於精神疾病發病期,其表達和認知能力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種所謂的“確認”是否具有真實效力,值得商榷。
即使燈塔基金會確實進行了回訪確認,但這並不能免除其應盡的審覈義務。面對如此大額的捐款,慈善組織更應該謹慎行事,主動覈實捐款人的身份信息和精神狀態,而不是簡單地聽取其口頭確認。
而且燈塔基金會以善款已部分執行爲由,拒絕全額退還捐款,也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他們聲稱已經將部分善款用於慈善項目,並提供了相關的劃款證據。但這些證據是否足以證明善款的合理使用,還需要進一步的核實。
即使善款確實已經部分執行,但這也不能成爲拒絕全額退款的理由。在捐款行爲被認定無效的情況下,慈善組織有義務全額退還捐款,並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不過還在燈塔基金會重新審覈了這件事情,並且決定全部進行退還。
這起事件,暴露了部分慈善組織在接受捐款時審覈不嚴、退款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慈善不是簡單的“來者不拒”,更需要謹慎和責任。
慈善組織應該加強對捐款人身份和捐款行爲的審覈,建立完善的退款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都能得到合理使用,維護慈善事業的公信力。這樣才能讓慈善事業更加健康發展,讓每一份愛心都能真正溫暖人心。
值得深思
在這起事件中,阿里巴巴公益平臺作爲連接捐贈者和受捐者的橋樑,其作用不容忽視。平臺的審覈機制是否健全,風險防範措施是否到位,直接關係到捐贈者和受捐者的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從黃先生女兒的捐款行爲來看,平臺的審覈機制存在明顯的漏洞。短短几天內,通過同一賬戶進行如此大額的多筆捐款,卻沒有觸發任何預警機制,這無疑令人擔憂。
平臺是否對用戶的身份信息進行了覈實?是否對大額捐款設置了相應的審覈流程?這些問題,都需要平臺給出明確的答案。
作爲一傢俱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公益平臺有責任也有義務建立更加完善的風險防範措施。
畢竟加強平臺自身建設,完善審覈機制,提升風險防範能力,不僅是平臺的責任,更是對社會公衆的承諾。只有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才能讓公益事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讓每一份愛心都能真正落到實處。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精神疾病患者羣體日益增多,他們面臨着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社會歧視。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爲精神疾病患者創造一個更加友善和包容的社會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懷。
結語
江蘇南通的這起精神疾病患者鉅額捐款事件,敲響了警鐘,它提醒我們,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過制度建設和社會共識的形成,才能讓慈善事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讓每一份愛心都能真正傳遞溫暖,照亮社會。
我們期待,通過這起事件的反思,能夠推動相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觀念的進步,讓慈善的陽光更加普照,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