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幕後情愫:一代名伶的愛恨情仇

世人都說“戲子無情,人走戲終”,可這句話,卻不適用於她身上。

每逢登臺演戲,剛拉開舞臺帷幕時,她便唱:“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開頭一句,飽含深意,她唱的既是戲曲,也是自己的真實情感。

此人便是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的弟子,曾經聞名海峽兩岸的京劇名伶——顧正秋。

素有“臺灣梅蘭芳”之譽的她曾說:“我一生唱了近百出戲,覺得舞臺就是人生的縮影。我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都是從‘戲’裡汲取;我的友情、愛情、婚姻,也都因戲結緣。”

如她所言,她這一生,磕磕絆絆都繞不過戲曲。當然,也繞不開愛情,她曾感嘆道:“戲劇和愛情,是我生命裡的兩大課題。”

名伶初長成

顧正秋,原名丁蘭葆,於1928年出生。父親在她出生一年又十六天後時便已去世,獨留她和姐妹三人以及母親生活。由於顧家封建思想太重,顧母不久後便忍無可忍地帶着孩子投奔了上海孃家。

也就是在寄人籬下的期間,顧正秋結識了乾媽顧劍秋。可以說,是顧劍秋的一舉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1939年,顧劍秋得知上海戲劇學院要招生,便提議讓顧正秋以她女兒的身份,以及顧小秋之名去報考戲院。

對顧正秋而言,這提議自然是好的,對她前途有益無害。再加上,她本身就有着一副好嗓子,完全就是唱戲的料。

因此,顧正秋便參加了戲院考試。其結果可以說是既有點意料之中,但又有點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她成功被戲院錄取;意料之外的是,顧正秋是以第一名之位被錄取的。

可想而知,她的天賦有多高。

當然,光有天賦並不能成爲顧正秋成功的理由,關鍵還是在於她肯努力。在上戲,顧正秋每天都很刻苦地練功,把各種刀槍把子功都給學遍了。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戲院五年裡,她每次都是青衣主演,與同窗好友張正芳組成了“最佳搭檔”,兩人共同演出了千餘場戲。

而每一場戲裡,顧正秋都能把各種重頭戲表演得淋漓盡致。

由於她那一輩排名“正”字輩,她便把名字改爲“顧正秋”。於1940年第一次公演上,“正”字輩名聲轟動全上海。其中,屬顧正秋風頭最盛,不僅榮獲觀衆的喜愛,還得到了梅派宗師梅蘭芳的賞識。

在顧正秋14歲公演時,梅蘭芳便曾誇讚道:“很難得啦,小小年紀,在臺上不慌不忙,很有個角兒的氣度,以後多用功,好好的利用你這條好嗓子,一定唱得出來的。”

隨後,於1944年,顧正秋拜梅蘭芳爲師,成爲梅派嫡傳弟子中的一員。在梅蘭芳的指點下,顧正秋的唱戲本領越來越強。

1948年,顧正秋前往臺灣演出。這一去,便是五年。期間,她連續獲得了“臺灣梅蘭芳”、“一代青衣祭酒”等譽名。

然而,時至今日,世人並不知曉顧正秋曾獲得的光環榮譽,反而是隻關注她當年的感情經歷。

顧正秋與梅蘭芳合影

毀她人戲夢

在民國那個時代,若有哪家女性插足別人婚姻,都會成爲老百姓的談資。若剛好,這個女性還是成功人物的話,那更是各家各戶的飯後談資。

而作爲當時家喻戶曉的顧正秋,剛好就是這“談資”。

當年,身爲戲劇裡的名角兒,顧正秋有着許多戲迷。其中,便包括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和時任“財政廳長”的任顯羣。

據說,每次顧正秋唱完戲,蔣經國就會包下專座,設宴款待戲班裡所有人。後來,在1950年9月,顧正秋不幸被某雜誌強行帶上‘叛敵通匪’的嫌疑時,還是蔣經國出面擔保她的清白,並讓那家雜誌關門倒閉。

如此英雄救美之舉,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的心意。

然而,顧正秋卻予之不理,投懷於大她整整17歲的任顯羣。

有人說,她之所以不答應蔣經國的追求,是因爲對方家中一妻。但其實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因爲任顯羣也是有婦之夫,他的妻子在當時可是政界有名的“賢內助”——章筠倩。

對此真相,顧正秋自然也是知情的,她說道:“從小到大,從上海到臺灣,從商界、戲劇界到政界、軍界,我看的婚姻故事也不少了。那個時代的男人,只要環境許可,負得起責任,有個兩房、三房太太是很正常的。”

由此便可看出,顧正秋完全不介意任顯羣已婚的事實。但她不介意,不代表世人不吐槽。

1952年,任顯羣便因爲鬧離婚一事而爆出新聞,各種批評聲立刻就衝着顧正秋去了。不過,顯然兩人並不在意這件事。在章筠倩堅決表示不肯離婚後,他們便自顧自歡喜地在1953年10月時秘密結婚。

或許,會有很多人對做出此行爲的顧正秋表示鄙夷,覺得她破壞了他人婚姻。但若真細究起來,這也不能歸咎於全是她一人的錯。畢竟,這段感情既不是她先主動,也非她強求,而是她與任顯羣的你情我願。

這個錯誤,應該由她和任顯羣共同承擔。

要是任顯羣當初能夠先解決自己家中事再來迎娶她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非議。但事已至此,任顯羣與顧正秋秘密結婚之事已是定局。

不過,名義上講,章筠倩自然還是任顯羣法律上的妻子。

而且,雖說章筠倩是因爲自己的天主教徒身份才反對離婚,但其實在後來,任顯羣深陷危難之際時,她還是做到了妻子該有的情分,對他不離不棄。

顧正秋和任顯羣在金山農場

心獨系一人

1955年4月10日,任顯羣因“包庇匪諜”罪而被捕,判刑七年。該罪名的來源還得追溯到1950年,任顯羣爲族叔任方旭辦理過入境事宜,還給曾在中共機關工作過的對方介紹了在臺灣銀行工作的機會。

雖然隔了五年,但有心人還是將任顯羣的這番往事給翻了出來。當時各界衆說紛紜,說法最多的便是:由於他娶了顧正秋,得罪了蔣經國才落此下場。

據說,早在任顯羣和顧正秋決定秘密結婚前,任顯羣的好友們還曾勸告過他,爲了自己的前途,結婚一舉還是得慎重。可惜,當時的任顯羣一心只想趕緊娶顧正秋,並沒有將好友的勸言聽進去。

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猜測罷了。至於事實是如何,也難以得知。

自任顯羣被捕後,章筠倩就坐不住了。儘管她曾被傷害過,但一日夫妻百日恩,章筠倩不僅不計前嫌,還四處遊說找人營救任顯羣。同樣着急的還有顧正秋,她每天都會去監獄裡給任顯羣送牢飯。

據作家柏楊說道,在任顯羣入獄那時,“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看一個非演出不可的笑話——那就是顧正秋一定會絕裾而去……然而一切都沒有發生,在任顯羣最黯淡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再提起他、想起他的時候,這種一連串打擊中最嚴重的打擊,加到普通男人身上都會受不了的,而顧正秋卻淡淡的承擔了起來。她給他送飯,接見他。她早早的就等在窗口,一直到窗口關閉才悄然離去,風雨無阻,數年如一日。”

好在,1958年1月,在國民黨元老張羣的幫助下,任顯羣被假釋出獄。不過,他的交保有兩個附帶條件:不能在臺北市區做生意;不能在公共場合露面。

不管如何,出獄總歸是一件好事,理應回家慶祝一番。可任顯羣在出獄後,第一時間並沒有回到家,也沒有去找章筠倩,而是去找了顧正秋。

後來,由於任顯羣不能出現在公共場合上,顧正秋便決意放棄自己正當火的京劇事業,轉而跟着他一起遠離熱鬧的市區,去臺北金山農場創業種草莓。

這一跟,就是20年。

1978年,任顯羣因病逝世,享年63歲。在他臨終前,顧正秋曾對他說:“你先去,我會來陪你的。”

可事實卻是,她和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被列入任家族譜,就連與任顯羣合葬的願望也不被允許。畢竟,她無名無分。今時今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天主教墓園裡,與任顯羣合葬的便是他那有名有分的原配章筠倩。

而顧正秋,在2016年8月21日逝世後只能獨葬於臺灣,享年88歲。

顧正秋

或許,無法與任顯羣合葬是顧正秋這輩子最後的遺憾。但至少,他們曾有過25年的美好回憶,這也算是一種幸運了,畢竟萬事不可強求。

正如她本人所言:“人的一生,來是偶然,去是必然;喜怒哀怨,起伏榮辱,盡在其中。生活裡雖有‘不虞之譽’,卻也有‘求全之毀’,一切還是得靠自己忍性隨緣,不可強求。該做的,我已努力做過,值得愛的,也已真心愛過,對於生死興衰,我已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