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鳥寶寶別急着帶走! 拾獲幼雛SOP:先「確認年紀」
每年5月底到8月爲「雛鳥季」,是野鳥繁殖、成長學飛的季節,因此民衆有機會在路上碰見落巢的小小鳥。許多熱心民衆遇到這樣的狀況,就直接將幼雛鳥送往救傷單位或帶回家照顧,但這樣一來反而會拆散鳥寶寶一家!野生動物急救站指出,拾獲小鳥的時候,千萬別急着帶離現場,而是要先確認「年紀」。
野生動物急救站日前在臉書分享「拾獲雛鳥SOP」,呼籲民衆在碰見鳥寶寶時,若爲部分健康的雛鳥,是不需送至救傷單位,「我們能做的最好處置,就是將牠們送回親鳥溫暖的懷抱中。」但在嘗試將鳥兒還給父母時,必須先確認牠們是「雛鳥」還是「幼鳥」,才能給予牠們最適當的幫助,輕易將幼雛撿走反而會造成親鳥育雛的困擾。
野生動物急救站表示,若鳥寶寶未長出羽毛或未換羽,那就是孵化不久的雛鳥,依賴親鳥給予庇護和餵食,在路上發現牠們時需先找到巢位,並放回巢穴中;若鳥寶寶已長齊羽毛或已換羽的話,雖然可以開始嘗試探索外界,但還需要親鳥帶領,學習野外謀生本領,這時只需將牠們放置拾獲處周遭或安全的高處,親鳥會用動作及叫聲引導幼鳥離開。
另外,若民衆在幫助雛鳥回巢時,找不到巢穴也不需要驚慌,先確認物種是否爲不築巢或孵化後不會待在巢中的鳥類。如果撿到的爲健康的夜鶯或早熟性雛鳥(如白腹秧雞),則可放到附近安全處;若爲晚熟性雛鳥則需送救傷單位。
許多民衆會有幼雛被人類碰過後親鳥便會放棄幼雛的迷思,但其實鳥類是以聲音來辨認自己的孩子,並非靠氣味。野生動物急救站也補充,如果放回之後不斷從巢中掉出,有可能是被親鳥踢出來,「但這不是因爲氣味造成親鳥放棄,而是幼雛本身就較弱,親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捨棄了。健康的幼雛,親鳥不會因爲被人摸過就不要牠的小孩哦!」所以,若碰見不小心跌落的小鳥,先不要熱情「收編」,讓牠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纔是對正在成長路上的鳥寶寶最好的照顧!
▲如果撿到的爲健康的夜鶯或早熟性雛鳥(如白腹秧雞),則可放到附近安全處。(圖/臺南鳥會野鳥救傷組授權提供)
▲夜鷹棲息於空曠地面,不會築巢喔!(圖/臺南鳥會野鳥救傷組授權提供,點圖可放大觀看)
►我沒有遲到,是時間遲到了!
►ETtoday寵物雲有IG了,來追蹤我吧!
【你可能也想看】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