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多出自網紅、自媒體,兩岸媒體籲抵制

中國時報》前社長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黃肇鬆11日在「海峽兩岸新聞交流視訊座談會」(簡立欣攝)

「非常時期,民衆要的是『可信、可靠、可覈實資訊』,這是媒體社會責任!」《中國時報》前社長、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黃肇鬆11日在「海峽兩岸新聞交流視訊座談會」表示,公部門防疫要引媒體爲助力、維護媒體健全運作,以讓民衆享有對瘟疫公開、完整的知情權,不論哪種媒體制度都是如此。

黃肇鬆舉例,今年2到4月義大利西班牙2個「早期受災國」瀕臨崩潰,政府體認到沒有媒體的配合就無法封城維持秩序,也就無法抗疫,因此兩國政府做了「對的事情」,對媒體採取不干預主義,即使再困難,兩國政府都努力維持採訪便利、採訪安全和報導自由,當時兩國媒體動輒刊出幾十頁訃聞,強烈示警民衆「待在家裡」。相較之下美、英、法、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受災大國,政府反其道而行,對重大假期像是感恩節沒有危機意識結果節日過後美國動輒就是一天20萬人確診。

不過黃肇鬆也提醒,疫情要求嚴格的科學證據,這種情況下不應「超前報導」,否則容易造成恐慌。像今年7月1名泰國移工返國確診,臺北疫調都還沒結果,網路媒體已經把該名移工在桃園的活動報導得一五一十,疫調根本趕不上網路流言

「今天是所有網民生產新聞,至少是生產信息,網民生產的信息所影響的可能已經遠遠超過媒體!」中國傳媒大學學院院長隋巖討論「網絡羣體傳播互文性」,表示當前對於某個事件,所有網民都可以變成傳播者,又彼此影響,傳播主體極端多元化,大家對事件的描述、判斷及涉及的社會各方面後果、相關事件的演繹,以及想像不到的傳播效果。就好像川普形象現在是全世界網民在建構,有時會失控,這就是所謂「後真相時代」,真相本身反而變得不重要了。

不過隋巖也認爲,當社會有突發事件,信息就有價值了,就像疫情期間做甚麼、吃甚麼,人人都想知道。十幾年前新聞學討論的「要不要第一時間報導」,這個問題又有意義了,有時惡人會先告狀造成「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怎樣用「次因效應」去消除首因效應,變成媒體的課題

新華網副總裁劉加文倡議:兩岸媒體應該堅持真相、傳遞正能量;帶頭說真話、講事實,防止輿論激化;兩岸媒體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

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表示疫情造成媒體跟公衆關係的變化,隋巖提到「很多新聞是網民參與出來的」,她特別有同感。但她認爲其實傳統新聞媒體很守規範,沒有太大「假新聞」問題,反而是非傳統新聞媒體的「假新聞」問題比較大。

亞洲衛星電視執行董事樹人迴應表示:「假新聞是我們這些正規媒體做出來的嗎?我想不是;假新聞是很多網紅、自媒體因爲各種因素或利益而做出來的!」他認爲正規媒體應該多多刊登或播出「真新聞」,否則兩岸之間三軍都還沒出動,網軍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我認爲兩岸媒體應該用愛與關懷導正這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