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霧化與前沿科技探索,守護哮喘患者健康

探索家庭霧化治療與前沿科學技術的優勢,全面守護哮喘患者健康。

霧化吸入是吸入治療的一部分,也是哮喘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具有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諸多優勢,如今在臨牀中應用廣泛[1]。鮮爲人知的是,人們使用吸入治療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4000年前,當時的印度居民將曼陀羅屬的植物燒成粉末並通過管子吸入以治療哮喘等肺部疾病。而直到19世紀中葉,霧化器才被髮明出來[2]。此後經過兩個世紀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發展,不僅霧化吸入藥物得到了優化,霧化裝置也進行了更新迭代,其功能日臻完善。

這些革新爲廣大哮喘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霧化治療選擇。也爲存在長期霧化治療需求的哮喘患者提供了更爲便利的家庭霧化治療。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數字化醫療產品,如健康監測設備等,爲臨牀哮喘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

家庭霧化療效佳,助力哮喘控制

霧化吸入治療是指通過霧化裝置將藥液轉換爲粒徑0.01~10μm的氣溶膠微粒,並經口腔(或鼻腔)送入呼吸道和肺部,從而發揮治療作用[3]。臨牀中應根據哮喘患者的疾病狀態、氣流阻塞程度、認知和配合能力等選用合適的霧化吸入裝置和治療藥物[2]。目前臨牀常用的霧化器可分爲射流霧化器、超聲霧化器以及振動篩孔霧化器[3]。

衆所周知,哮喘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症爲特徵的疾病,這種慢性炎症導致了氣道高反應性的發生和發展。臨牀上表現爲反覆發作的氣急、胸悶、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同時伴有可變的氣流受限[4]。這也就提示,哮喘治療應當以抗炎和控制症狀爲主。

目前常用的哮喘霧化吸入治療藥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支氣管舒張劑等。其中,ICS可謂是目前最強的氣道局部抗炎藥物,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全身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患者血糖以及骨密度的影響較小,已成爲哮喘長期治療的優選一線藥物[5]。此外,臨牀中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以及短效抗膽鹼能藥物(SAMA)以舒張支氣管,控制哮喘症狀[2]。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哮喘患者有長期霧化治療的需求,若每日往返醫院進行霧化治療,不僅增加了患者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還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因此,許多哮喘患者採用了家庭霧化治療。有研究顯示,在哮喘患兒的治療中,醫院霧化治療與家庭霧化治療的療效無差異,這一研究結果爲家庭霧化治療在哮喘患者中的使用提供了證據[2]。總體而言,家庭霧化治療不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十分便利,可爲患者提供及時的治療,是哮喘治療的有力武器。

結合前沿科學技術,破解哮喘管理難題

近年來,將前沿科學技術應用到醫療健康行業中成爲一大趨勢,許多專家學者將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穿戴式設備等應用於哮喘的疾病管理中,其目的多爲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

一項來自法國的研究對哮喘患者家庭監測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其結果顯示:吸入治療電子監測設備的使用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哮喘控制現狀;此外,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可通過收集哮喘患者的大量數據進行整體評估,而虛擬助手等技術則可協助患者進行哮喘的日常管理[6]。國內亦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探索,有研究中使用物聯網平臺對哮喘兒童實施了遠程醫療、隨訪、宣教和疾病管理,不僅改善了患兒的依從性和哮喘症狀控制率,還有助於患兒及家屬的自我管理[7]。

總而言之,科學健康技術的發展爲廣大哮喘患者的家庭治療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實用性工具,若將家庭霧化治療與前沿科學技術融合,或可爲哮喘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療和管理方案。

· 小結 ·

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不斷髮展推動了霧化吸入治療的技術革新,也促進了醫療健康產品的研發與更新。家庭霧化治療獨具優勢,已成爲許多哮喘患者的治療選擇;隨着醫療健康產品的更新迭代,許多研究揭示了其在哮喘治療和管理中的亮點與長處。近年來,一衆國內外學者對家庭霧化治療和前沿科學技術的融合應用進行了相關探索,相信其研究結果可爲哮喘治療與管理帶來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霧化吸入療法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專家共識》制定專家組. 霧化吸入療法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專家共識. 中華醫學雜誌,2016,96(34):2696-2708.

[2]李凡,張會芝.霧化吸入治療的應用及效果評價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8, 32(18):2838-2842.

[3]杜光,趙傑,卜書紅,等. 霧化吸入療法合理用藥專家共識(2019年版) [J]. 醫藥導報, 2019, 38 (02): 135-146.

[4]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 支氣管哮喘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8,17(10):751-762.

[5]申昆玲,鄧力,李雲珠,等.糖皮質激素霧化吸入療法在兒科應用的專家共識(2018年修訂版) [J].臨牀兒科雜誌,2018,36(02):95-107.

[6]Drummond D, Roukema J, Pijnenburg M. Home monitoring in asthma: towards digital twins. Curr Opin Pulm Med. 2023;29(4):270-276.

[7]張淑麗,蘇林娜,林榮軍,等. 物聯網管理模式在低齡哮喘兒童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J]. 護理學雜誌, 2020, 35 (21): 25-2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於推廣目的。

審批編碼:CN-137294;過期日期:2024-12-14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