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林火風險管理 增蓄水空間

聯合報報導氣候變遷增加森林火災風險,並以二○二一年大旱而林火數也創新高爲例。乾旱造成林木容易被引燃可以理解,但除了注意用火安全、加強森林火災風險管理外,對付乾旱,甚至森林火災的另一策略是增加蓄水空間。

森林火災通常因地處偏僻而難以撲滅,消防車無法抵達,消防員也難以負荷太多消防用水,因此除開闢防火林帶控制延燒範圍外,就只有倚賴空中滅火,而空中滅火最常見就是以直升機吊掛水袋去水庫撈水,只是乾旱時水庫蓄水都是民生救命水,拿去滅火能不心疼?

以二○二一年水庫供應各種標的用水約五十九點二億立方公尺爲例,對照水庫總有效容量約十九點九億立方公尺,水庫營運已相當辛苦,每年運轉平均三次。但該年水庫泄洪量卻仍高達六二四點八億立方公尺。乾旱固然是氣候變遷的常態,但我國水庫容量實在太小,蓄水滿庫,也不能保證整年用水無虞,而水資源在豐水時卻只能放流入海。

爲增加抗旱能力,政府發展再生水,自今年二月起實施「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強制大用水戶在新建或擴增用水時要使用一半再生水;此外在本島也開始有海淡廠規畫與建設,這對穩定工業用水有所幫助,但蓄水庫容若不增加,類似百年乾旱來襲時,分區供水的窘況將仍難以避免,更不要說要用寶貴的水庫水去滅森林大火了。

鳥嘴潭人工湖全部完成後,未來每天可供廿五萬噸水,除減少地下水超抽外,更大大提升雲彰供水穩定。可惜受限於新建水庫、人工湖不易,這可能是絕響了。再生水發展當然要持續推動,但臺灣即使極端乾旱,年雨量仍有約一千五百毫米,增加蓄水空間仍應列爲優先,如水庫清淤改善、水庫加高、滯洪池整改加入蓄水功能等,未來若森林火災,也纔有足夠的滅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