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個零》張嘉玲被稱爲「社羣之母」!在變動媒體圈闖出新高度
▲(圖/張嘉玲提供)
抵達臺北某處轉角的咖啡廳,初見《加個零》創辦人——張嘉玲,她不疾不徐迎面走來,耳邊傳來震耳欲聾的聲響,恰好周圍在施工。她的眼神充滿惋惜,誠摯地說這裡飯糰真的非常好吃,只可惜得更換地方。始料未及的狀況,讓我們都笑了。看着這幕,不難想像她在社羣媒體上活躍的樣子,對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滿熱忱。
其實很多時候,說起創業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從民視電視記者、公關部工讀生、談話性節目助理,張嘉玲逐漸勾勒出與自己更相符的工作輪廓,明白了待在不適合自己個性的職場環境,會像玩兩人三腳卻老是被絆倒一樣。比起在既有框架裡跟時間瘋狂賽跑,她喜歡先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更全面性地去完成眼前的任務,無論要花費多少時間與心力。
▲「最強東昊影業小編 UG 來了~♡」加個零社羣觀察每個月都會舉辦線下講座,邀請當紅小編分享,也有販售直播票,每場都有 100 人以上。(圖/張嘉玲提供)
在迷霧中摸索未來方向時,正逢 318 學運、臺北市長柯文哲選舉,張嘉玲懷着躍躍欲試的心,想加入幕僚團隊,從幫忙舉牌子開始努力,到有機會接觸團隊執行層面的工作,一切就是按部就班地走。也接過今週刊社羣操作的她,而後將在媒體與政治圈的種種際遇,結合覺察到的行銷心得,整理成「網路政治傳播行銷懶人包」拋上臺面,一夜之間引起高度關注與各界分享。
與社羣領域相遇,在意想不到之處,爲張嘉玲往後的人生埋下一顆種子,而後她決定開設工作室,承攬許多社羣媒體代操的委託案。每個人在達到心中所望之前,都會有段漫長的學習過程,而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初小小的種子,在機會與實力的雙重灌溉下,逐漸萌芽長成一棵樹,有了自己的形狀。
▲2018 年舉辦「新媒體實戰PLUS+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圖/張嘉玲提供)
「當初也沒多想,只想着要把最新的資訊帶回來給大家,持續看新的東西、去分享。」2016 年一個純粹的想法,藉由羣衆募資被拓展到最大化,張嘉玲獨自一人前往北京,帶回當時最新的社羣媒體營銷資訊,並分享給所有人。當時也因這「知識變現」的少數社羣先例,一舉躍上商周。憑着想拿到第一手資訊的拼勁,使她在社羣媒體的創新領域,持續與週遭事物不斷擦出新火花,並回饋給大衆。2018 年她甚至反其道而行,將對岸 5 位重量級新媒體營銷大師邀請回臺灣分享。
社會的價值觀很多元,而社羣媒體可說是這些價值觀的縮影,但儘管不認同對方,也能互相理解和探討。身在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張嘉玲猶如雷達般的社羣敏銳度:「這領域會一直有新的東西,而非一成不變,只要有新的,我就想要分享給別人,從中去感受這些迅速變動非常有趣。」在她的世界裡,對社羣的想像是無限擴大,從不同業主的需求,看見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向和切入點。
變動的社羣媒體圈裡,不變的是我會一直在
▲張嘉玲認爲,離開舒適圈一開始都會有陣痛期,但那也是讓自己成長、摸索出正向道路的最佳方法之一。(圖/張嘉玲提供)
跳脫自身角色,以業主視角爲出發點去思考任何事情,是張嘉玲堅守社羣經營的第一準則:「假設分兩部分,一是你本來有喜歡做的事,行銷只是扮演工具;另一個是你自身非常喜歡的品牌,然後想替他做行銷,兩者是天差地別。」若以非常瞭解自己的產品爲前提,做事會容易很多,文字表達自然有差異。我們會知道如何去說故事。
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轉動,總有些人不會離開崗位,而讓世界猶如往常轉動的,往往也是這些人。專訪尾聲,張嘉玲的初心未曾改變:「離開每個階段的舒適圈,都會有陣痛期,但我會一直做這些想做的事,你就是會知道永遠有個人在鑽研,不見得要做大,但一定是很新的、很有趣的內容。」未來她也想將自身獲得的觀點及想法,轉爲另一種新型電子報訂閱模式,甚至考慮親自出國走訪,以做出更高質量的內容,讓大衆藉由全新視角,重新認識她所看見的世界。
而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數位新時代年會》,張嘉玲身爲座上嘉賓,同時也抱持着無比期待的聽衆心情,能聽見更多長年在社羣媒體圈走跳的人們,他們所經歷的那些獨特故事。
延伸閱讀:
「跨界」才能創造無限可能與商機!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白璧珍:「XR 是存在於『智慧城市』裡不可或缺的媒介。」
從眼神透出對夢想執着的光芒,東奧國手連珍羚:「因爲柔道讓我的人生如此富饒!」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