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救命分秘必爭 政府和民間要跟上科技腳步

海流變換莫測,海上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但救難要找到人非常不容易,能有定位追蹤器是理想的配備,但現在規格不一,也沒有強制性,救援專家建議政府可以規範或採認證的作法,安全及品質就更有保障,政府和民間都要跟上科技的腳步,減少憾事的發生。

又近夏日戲水,海上潛水等活動意外事故,全臺各地海域每年不斷上演,但現在出海救援任務,能不能找到人多靠運氣,茫茫人海如有科技協助,衛星定位追蹤器能增加活命的機會,海流變換莫測,誰都不希望是那個倒楣者,因此自我安全配備的提升就很重要。

放流潛客下海後爲何常會發生漂流事件?資深船長、教練會知道海流,但有的學員常不在約定時間回來,又因海流隨着潮汐變動很大,流速很強,一小時就會流2、3公里遠,海流上面和下面有可能反方向,潛水過程中,經驗如果不足,教練可能無法照顧到全部的人,是潛水時最大的風險,要能掌握每個人的動向才能安全潛水。

北海岸、東北角海域有很多放流潛水,已有不少業者會提供潛客使用,但磯釣客還沒有人有配掛,主要嫌麻煩,尚未普及,如果搭船去海釣的釣客有的會出船前租用,保障自身的安全。

中華民國災難救援協會監事薛永讀認爲,政府的腳步要跟上科技的提升,海上救難要找到人非常不容易,能有追蹤器是最理想的配備,但現在規格不一,政府可以規範或採認證的作法,品質就更有保障。

政府與民閶都提倡親海、近海政策,水上活動也愈來愈多元,有不同的風險存在,海上定位追蹤器對浮潛、立槳、獨木舟等安全有多一曾保障,只是現在因單價高又沒有強制性,還不夠普及,如何讓民衆在出海時安全更有保障,並提升自我保護能力,是政府要面對及思考的課題,不是以隱私爲由畫地自限。

如何讓民衆在出海時安全更有保障,並提升自我保護能力,是政府要面對及思考的問題,不能以隱私爲由畫地自限。記者遊明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