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90後》鄧麗娟:讓我們期待2050年的90後
本站娛樂4月17日報道 四月的北京,迎來了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開幕式,期間的主體環節,是一部叫做《90後》的系列紀錄片的啓動儀式,該紀錄片項目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主持人、記者鄧麗娟發起,由中國傳媒大學CUC影像行動力訓練營、雅欣文化傳媒工作室、北京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聯合制作,而鄧麗娟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紀錄片《90後》的總製片人。
第一次見到鄧麗娟,是在發佈會前兩天她帶領製片團隊召開的一次工作例會之後,窗外是深夜的北京霓虹閃爍,會議室裡則是95後團隊在頭腦風暴後的氣定神閒。一如過去的10年,鄧麗娟依然習慣了忙碌,只是在忙碌之餘多了一份清爽和從容。
身爲資深媒體人,她不喜歡被稱作“鄧老師”,更喜歡自己的二次元人物設定“鄧鄧”,而團隊裡的人通常稱呼她“超級鄧”。
90年出生的鄧麗娟,在2008年的高考,順利通過“萬里挑一”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藝考,考取了該專業最高學府——中國傳媒大學。時光匆匆,身爲這個國家的第一批90後,在由象牙塔走向社會的身份轉換過程中,鄧麗娟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崛起、自媒體革命、新型科技創業浪潮等一些列歷史節點,期間,多元青年文化伴隨着信息大爆炸的洪流滾滾而來,她和這個時代的千萬同齡人一樣,迷茫了。
“尤其是在參與紀錄片項目《90後》之後,我對90後這代人的心理有了更多關注。我發現,迷茫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是這一代人都會有的集體困惑。“ 鄧麗娟談到, “記得我在學校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時我就特別迷茫,當時我印象很深,老師讓我們寫一個表格,具體到每個學期自己要完成的小目標,那個作業,我寫到凌晨。”
正視並且接納自己的迷茫,認真對待並解決這些問題,是這個湖南出生的湘妹子從小就有的認真和倔強。
“即使走上社會工作了數年,作爲年輕一代人,時刻還會有嶄新的迷茫困擾着我們,比如什麼年紀結婚,多大生孩子,現在是否要考慮買房,這一切,都沒有絕對的標準。就拿養孩子這個問題來說, 90後很多人自己還是孩子,怎麼才能當好父母呢?”
帶領着一支平均年齡23歲的隊伍,鄧麗娟每天和諸如此類的話題打交道,談起90後的困惑,滿心共鳴,一針見血。
“但是,我們必須正視和接納自己處在迷茫的狀態,沒有必要躲避,而是要努力探尋走出困惑的辦法。我們拍攝這部《90後》主題的系列紀錄片,就希望從直面“困惑”的這個話題來切入,相信會有很多同齡人的共鳴。”
作爲總製片人的鄧麗娟,邀請了紀錄片界資深前輩,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會主席張雅欣教授,擔任紀錄片《90後》的總導演,這部備受業界矚目的作品,從開機儀式就被邀請到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開幕式華麗亮相。
發佈會上,鄧麗娟一席白色套裙登場,頗具幾分二次元風格。細觀整個發佈會的環節設置,處處都充盈着“90後”的青春格調,張揚着青年多元文化的大膽和包容。
“我會發現現場來的業界資深嘉賓前輩,對我們90後元素的搭建特別欣賞,這裡會發現一個現象,過去提到90後的前輩80後一代人的時候,大家會說她們是“垮掉的一代”,會不自覺聯想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那代人,“吸毒”、“搖滾”、“紋身”這些關鍵詞就不自覺的開始聯想。而如今談到90後,好像社會對90後的印象有了很多改觀,大家提到的一些關鍵詞也都比較陽光和正能量,比如二次元等充滿活力的青年文化、創業先鋒、愛國的小粉紅等等…當然了也依然有很大的爭議和懷疑,比如最近B站發生的猥褻等案例…
曾擔任過央視《華人世界》、《走遍中國》、《記住鄉愁》等多檔大型節目主持人及出鏡記者的鄧麗娟,這些年積累了超越同齡人的國際化視野,對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的80後、90後年輕人及文化有特別濃厚的研究興趣。
“這次籌備中國《90後》紀錄片項目的過程中,我們也蒐集研究了國外大量的數據和案例,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國外,比如日本美國這樣的國家,曾經不被看好的一代年輕人,恰恰擔當起這個國家發展過程裡中流砥柱的角色。”
因此,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整個社會開展前期調研,包括我們專門很早就開設了公衆賬號叫“90後使用說明書”,跟這個最有代表性的90後羣體互動……從鄉村到城市、從漢族到少數民族、從本土環境到整個華人世界…… 我們從中最終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25到30位90後個體,進行長期跟蹤拍攝。”
拍攝國內首部關注《90後》主題的系列紀錄片,顯然具有開創性意義,這部由焦波、尹鴻、張同道、樑碧波、任長箴 等多位業界大咖擔任顧問 ,將和北京紀實頻道聯合出品,嘗試在90年代這個特殊世代羣體中做一次影像的紀錄,這個年輕羣體的作品可以說在未開機前就自然受到業界矚目。
“90後是這個國家當前,甚至遠到50到100年之後,影響中國走向的一個羣體,是我們中國發展的縮影,我們實在不能錯過。”
製作紀錄片《90後》,一方面源於鄧麗娟自身90後的身份,一方面也承載着伴隨她多年的“記者夢”。
“記得上大學時,我就在表演課上穿過迷彩服做出鏡報道,因爲我一直想做戰地記者,當然這個現在看來是比較難以實現的。在我心裡,我不滿足於只做一個主持人,我不想做說話的機器,這讓我覺得很可怕,我想過,我畢業的時候22歲,如果不懂這個國家不懂身邊的世界,就坐在主播臺上對很多人可能是全國人民播報新聞,我覺得是不行的,沒有思想和靈魂。”這也就是爲什麼在畢業時鄧麗娟收到了多家省市級電視臺主持人崗位的邀約,卻選擇去央視從記者做起。
多年出鏡記者領域的親身實踐,加上在央視多個頂尖欄目團隊裡磨鍊學習,讓這個上進的湘妹子從進入工作崗位起就敢想敢拼、經歷豐富,曾經出境時,走過五湖四海、戈壁險灘,吞風吻雨葬落日,也從很小在嶽麓書院學習國學及古典舞蹈的浸染,眉宇間保留着一份女記者獨有的優雅和靈動。
而且這幾年,鄧麗娟對二次元、電競、搖滾等青年亞文化保持着濃烈的興趣,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優秀夥伴,加盟這個主創團隊,可能是源自宇宙吸引力法則,也可能是團隊小夥伴口中的“個人魅力”。
自身就是90後,對拍攝對象天然”同理心“,還有手裡這個充滿鬼馬才情的95後主創團隊的加持,再加上張雅欣老師等業界前輩的保駕護航,讓鄧麗娟對這部紀錄作品充滿了信心。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在自己多重閃光標籤裡提煉一個身份定位時,鄧麗娟依然謙虛的說:“我還是一個困惑中的90後。”
“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持續跟蹤紀錄像我一樣的90後,也希望這部片子能有第二季、第三季,等到多年以後,我們透過這些徜徉在時光裡的紀錄鏡頭,洞察反思、抽絲剝繭,找出一些問題的啓發和答案,也許這纔是我們拍攝《90後》紀錄片最大的期待。”